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导读:司马篡魏和曹丕篡汉最大的区别一是得天下的方式不一样,二是对前朝皇帝的方式不一样,三是最后的成果不一样。第一、曹操虽然是汉臣,但是不过是一个典军校尉,之后是靠自己在
网友提问: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优质回答:
司马篡魏和曹丕篡汉最大的区别一是得天下的方式不一样,二是对前朝皇帝的方式不一样,三是最后的成果不一样。
第一、曹操虽然是汉臣,但是不过是一个典军校尉,之后是靠自己在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下打出的一番事业,并非全部来自于汉朝的恩惠。
而司马懿的地位全部来自于魏,被曹操征召以后一路官至太傅,四代老臣,两朝顾命,受魏国大恩。在汉代,是很注重这种提拔之情的,对于提拔自己的人要报恩。司马家以受魏恩而篡魏,和曹家自己打下江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二、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在曹操手里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但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汉室衰微,献帝本来就是一个傀儡,特别是到李傕和郭汜时期,两个人为了夺权互相交战,分别劫持了献帝和众臣,后来更是一起追击献帝。献帝和大臣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后来直到曹操将献帝迎到许昌才得以安定下来。虽然曹操这么做是有自己的政治目,但是无疑也让献帝受益不浅,避免了乱世之苦。
而且在后期虽然献帝也曾经想夺回权力,授予董承衣带诏,让他联合大臣对付曹操,事败以后曹操仅仅处死了董承等人。献帝皇后伏寿也写信给自己父亲要求他铲除曹操,事发后也是囚禁了事。曹操还将几个女儿嫁给献帝,固然是为了加强对献帝的控制,但是也是为了控制和献帝的矛盾程度,不想公开闹到双方翻脸的程度,恪守最后一丝底线。
而魏明帝曹睿临死前托孤给司马懿时,曾经让儿子曹芳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叮嘱司马懿勿忘今日之情,从感情上来说,司马懿和曹芳要比曹操和献帝密切的多。但是司马家对曹芳却刻薄的多,曹芳被废黜后,司马师不仅杀了曹芳皇后张氏,还把他的贵妃邢氏送给了孙壹,极尽羞辱之事。而司马昭更是派人杀了魏帝曹髦,只抛出成济兄弟这两个小卒顶罪,刻薄至此,也是少见。
第三,曹操虽然没能统一全国,但是很大程度平定了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减少了战乱。在魏国建立以后,魏国统治下的地区逐步恢复安定,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即使到魏国灭亡,也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从这点来说,曹操一家还是有功劳的。
而司马家则不一样,在统一以后司马炎骄傲自满,荒淫无度,继位者更是傻子皇帝司马衷,无能至极,以不食肉糜出名,短短时间就因为八王之乱引发了五胡乱华,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大批民众因此丧生。
曹家是让乱世安定,而司马家造成天下大乱,遗祸百年,两种不同的结果自然也让人感受不一样。
其他网友观点
这的确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不过这个问题的确有讨论的价值。本质上都是谋反篡位,为什么曹家就要比司马家名声好得多呢?
既然要对比两者,那么分析之前,我们不妨费些口舌先把两个人篡权的过程简述一下,方便比较:首先是曹丕篡汉,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刘协在百官联名上书的“劝谏”下,最终宣布退位并将皇位让给曹丕。曹丕在此过程中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答应接管皇位。同月,曹丕称帝,立国号大魏,定都洛阳,自此历经一百九十多年的东汉王朝彻底拜拜了。
其次是司马氏篡位,曹丕在位期间司马家还不成气候,是曹丕为了抵抗蜀汉的入侵把大权交给司马懿。可以说司马懿是曹丕一手提拔起来的,当然这个前提是曹丕、曹植争位之时司马懿是站死了曹丕这边。
但是曹家这几任皇帝死的都太早,继任者年少,作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和曹真、曹爽开始政治斗争。曹氏核心成员逐渐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危及皇权,可以说在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过了一段非常难受的日子。最终在曹芳和曹爽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起兵政变控制都城。在这场政变中司马氏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等曹氏核心成员连根拔起,也是这场政变打下了司马氏篡位的夯实基础。
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讲清楚,司马懿尽管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族,可司马懿依然是魏臣。司马懿和曹操差不多都是在排除异己的过程中,给自己的后代铺好了谋篡的道路。司马懿和司马师相继去世后,司马昭废了曹芳扶持傀儡曹髦上台,咱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说的。最终不甘坐等死亡的曹髦选择主动出击罢黜司马昭,得到消息的司马昭派兵截杀,皇室成员说杀就杀,曹髦也英勇战死。也可以看出此时的魏朝和当年的东汉已经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承晋王,在朝中大臣的默许下让魏元帝曹奂让位,顺理成章的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可以看出,曹篡汉和司马篡魏基本上流程是差不多的,但是还是有些地方不一样。我们就通过对比两者有差别的地方来分析问题所在,那么咱们回到问题,为什么两个家族同样是篡位夺权,但是曹氏就要比司马氏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呢?
一、先看奠定基础的曹操和司马懿两个人,这就很明显了,司马懿是曹操的臣,司马懿可是两朝托孤重臣。在我们眼里,司马懿发动政变的过程不忠不义,对不起“托孤大臣”这四个大字。排除异己可以理解,但是方式不是仅有屠杀这一个选择。即便是曹爽排挤司马懿,也没有说非要治他于死地,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室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司马懿是偷偷摸摸地窃取政权,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忠义”二字看得十分重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如此推崇关羽?
这是我们排斥司马氏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为臣不忠。
二、可能有人说了,曹操严格来说也是不忠啊,那就得看下一代的对比了。我们再看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曹丕实为篡位,但是人家表面工作做得好啊,人家在刘协面前那可是毕恭毕敬。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确实是群臣上疏让刘协退位,刘协也确实是禅让给曹丕的。更关键的是刘协死后,人家曹丕那是哇哇大哭,心里怎么想的先不说,演出来确实有模有样。
再看司马昭,都传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种话了,还是皇室成员说的。这两者一对比,能一样吗?曹丕是三让三推”委屈“的当皇帝,司马昭是废了立,立了杀,杀了再立。司马昭的演技太拙劣了,野心都盖不住了,干着不忠不义的事,面子工程还没做好,不被骂才怪呢!
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近现代的文学影视作品对人物的刻画根深蒂固,无论在《三国演义》、《新三国》还是其他三国题材的作品中。司马氏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窃国卑鄙小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一提到窃国,大多数人都先想到司马懿,其实司马懿连皇位都没坐过。这就是笔杆子的力量,刻在人心上的成见,而且这种往往是人们最难以逾越的。其实我们仔细琢磨琢磨,曹氏和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不都是篡位夺权吗?可是咱们自古以来的人情就是这样,虚伪的面子上的周旋比明目张胆的我行我素就是有很大的区别。
就像过年大人给小孩子压岁钱,小孩越是一个劲地推脱大人就越是夸小孩懂事,可是小孩大人心里都懂,有钱谁不要?
当然,更重要的是,曹魏虽然没能大一统,但是一直在努力中,而司马氏的晋朝,导致了外族第一次入侵。包括后来的金朝、元朝、清朝等,也都是在这期间埋下的隐患啊……
就个人情感来讲,杨角风对曹操很欣赏,对司马懿,不太感冒,或许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其他网友观点
曹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正儿八经是曹操一点点打下来的,汉献帝只是个工具而已。
司马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阴谋夺来的,这就是差别。
曹操努力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积攒了这么大的家业。他要对付的人太多了,袁绍、袁术、吕布、马腾、张绣、张鲁等等。所以老曹家能打下江山着实不易。
司马懿呢?靠隐忍躲了一辈子,最后致命一击,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大权。他不需要对付那么多对手,他只需要从曹魏这儿摘桃子吃就行了,你说这差距大不大?
一、得国不正,才会遭到唾弃。司马懿最初只是给曹家打工的人,而且是正儿八经有编制的打工仔。这一点是没跑的,他跟曹操是有本质区别的。
曹操虽说过去也给汉朝打工,但是后来汉朝公司快倒闭了,正在破产清算阶段,曹操自己跳出来单干了。后来的公司是曹操一手拾掇起来的,所以除了壳子以外,压根就没有汉朝什么事儿。曹丕篡位也只不过是把借壳上市的那个壳给丢了而已。
曹魏的江山是实打实自己打下来的,从上到下,都是曹魏集团的人,包括他司马懿都是曹魏的一部分。
可是司马家的江山,却是完全从老曹家偷来的。也就是说司马家是把自己的壳重新按在了曹魏集团之上。
人家是借壳上市,你倒好,用别人的基业,把自己的壳拿去上市了,这就是司马家族最让人瞧不起的地方。
自古以来得国不正都会遭受唾弃。你比如说宋朝的赵匡胤,他也是这么个情况。江山是老郭家的,是郭威和柴荣辛苦打下来的。可是到最后却让赵匡胤得了便宜。因此整个两宋三百多年,对武将都特别忌惮,为啥?因为自己的江山也是用武力篡夺来的呗!
司马懿也是这么个状况,他自己不去创业,等人家创业搞好了,这哥们再来全盘接手,有这样的道理吗?没有嘛!城池是靠血河肉一点点抢来的,你想要占领,也得这么来。
二、司马家族差点毁了华夏。司马家族对我大中华的伤害,那可就不是一点半点能说清楚的了。他们夺取了天下以后,却不怎么珍惜,这是令人比较愤怒的。
第一,司马炎把自己的江山,传给了傻儿子司马衷,结果导致妖后贾南风独掌大权,搞得天下民不聊生。第二,司马炎搞分封制,结果造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距离晋王朝建国才50年左右,这西晋就要面临灭亡的局面了。第三,八王之乱后,更是出现了五胡乱华。由于司马家的八位王爷乱搞,导致天下一片大乱,胡人趁机南下,侵占了北方大片江山,还差点导致汉人灭族。所以说你觉得司马家有什么好的呢?大一统的确是好事,这或许也是他们唯一做的一件好事。问题是这种大一统只持续了50年左右,再次引发的混乱,比当年三国还要可怕。
因此大家对司马家族的成见非常深,你们分明就没有匡扶天下的本事,为啥非要来争夺这个皇位呢?给老曹家的人继续做下去,难道不好吗?
三、为曹家感到惋惜。曹操这位枭雄,身上有非常复杂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形容他,因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在那么混乱的时代中,他凭借自己的本事,陆续击败了若干强大的对手,最终站在了三国食物链的顶端。
但凡是这种创业者,都值得大家给他点赞。毕竟要扶持起一个庞大的集团,是何等不易之事。而曹丕作为曹操的合法继承人,取代汉献帝成为新的皇帝,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后曹丕和曹叡都是励精图治的君主,所以说老曹家得到江山,其实大家没什么好怨言的。而司马家篡夺了老曹家的江山,这引起了大家对老曹家的惋惜。
三代君王的努力,最后比不过一个老家伙的隐忍,这就是残酷的事情。曹家在历史上的匆匆一瞥,的确令人感到遗憾。而这一切都是司马懿这家伙造成的。
四、司马家族的几代人没一个正面形象。曹操、曹丕、曹叡,作为老曹家的三代君王,全部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历史上的。就算有时候曹操被当成奸雄,也掩盖不了他的功业。
可是你再看看司马家:
司马懿是个阴险毒辣的家伙,隐藏实力几十年,爆发以后,对曹家宗亲毫不手软。司马师和司马昭,一个在外带兵,一个在内掌控政权,废除了曹魏皇帝曹芳,又逼死过曹魏皇帝曹髦,也都是阴险狡诈之辈。司马炎作为晋王朝的开国皇帝,这名声总该不错了吧?结果这哥们在完成大一统以后,开始过上了声色犬马的生活,拦都拦不住,他的后宫足有上万美女,堪称史上之最。司马衷就更别提了,是个脑子不怎么好的皇帝。在他的时代,出现了贾南风专权和八王乱政,甚至五胡乱华的局面。八王之乱中那些司马家的王爷,就更没有一个好东西了,全都是些为了权力,数典忘祖之人。所以你看看,那个时期的司马家有一个正面人物吗?完全没有嘛!不怪老百姓们对司马家如此反感了。
总结:吃人家的饭,还要把人家的锅给端走。司马懿的行为那就是吃饭端锅的那种,你一直都在给老曹家打工,等于是人家给你饭吃。好嘛!你趁人家主人打了个哈欠的功夫,就把人家的锅给端回自己家了,这是人干的事情吗?显然不是嘛!
最关键的是,后世君主们,最担心自己的臣子里,出现司马懿这样的货色。他们平日里看着十分老实,甚至有种要死的状态。关键时刻,抢夺权力却毫不含糊,就问你这样的人你怕不怕?
所以说千古以来所有的君主都很讨厌司马懿,甚至连司马炎都不愿意自己的手下里出现司马懿这样的人,这可就没办法了。是你做的事情让大多数人讨厌了,可不仅仅是大家对你的偏见。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其他网友观点
篡位这事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曹操都没有篡位,仅仅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被人骂得相当惨了,比如周瑜骂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而诸葛亮也说过同样的话。
但从历史上的评价来看,曹操儿子曹丕所建立的魏朝,比司马懿孙子司马炎所建立的晋朝,骂名要少得多。
同样是篡位,凭什么后世同情曹魏,而厌恶司马晋呢?
因为曹魏代汉,与司马晋代魏,有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司马得国不正,曹魏众望所归
曹魏的创建者是曹操,曹操在创建政权之前,连汉臣的正规官员都不是,不过是自封的奋威将军,即便如此,曹操仍然自筹经费,拉上曹氏及夏侯氏宗亲加入,利用自已的能力和实力,打出的一片天地和一个政权。
从189年曹操起兵,到220年曹操去世,用了30多年,凭借武力、能力、智力打下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曹操还独自撑起了大汉王朝的余生,要不是曹操挟天子以命诸侯,保住了大汉最后的尊严,所谓的汉献帝可能上就死于乱军之中,汉献帝一死,这天下又是谁 的呢?当然是能者居之,曹操得到整个北方之地,是自已打下来的,相当于是自已创业成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朝之所以还多存在数十年 ,是因为曹操的续命,而不是因为汉朝有能力生存,这正是应了曹操的那一句话:
设想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想想看,汉献帝受苦受难的那段时间,天下除了曹操,有人来救援吗?袁绍敬而远之,并且想着另立皇帝,袁术毫无反应,只想着自立当皇帝,这两人都比曹操离汉献帝更近。
曹魏江山可有一寸土地是汉朝的呢?并没有。是曹操从那些不服从汉朝的地方诸侯手中抢来的,与汉朝何干?曹丕代魏就是众望所归。
司马晋的创立者是司马懿,司马懿作为曹魏两朝的托孤重臣,不仅没有完成先皇交给他的托孤重任,反而依靠权谋、欺骗、狠毒,夺取了曹魏的江山。
两汉延续四百余年,上一个夺取汉朝江山的是王莽,王莽同样是以托孤重臣取得汉室江山,但随之却遭到天下人的唾弃,而司马懿的所作所为与王莽何异?
皇帝把辅佐幼主的重任交给司马懿,司马懿却将曹魏江山变为自已的囊中之物,就好比一个大家族将管理的任务交给司马懿,结果司马懿却成为这个大家族的所有者,这叫什么?这才叫篡位。
一个国家如果得国不正, 不会长久的,任何一个统治者必须有一个继任的合法性,司马家有吗?没有。司马代魏就是得国不正。
二、司马开创政治生态的恶化,曹魏遵循儒家法制治国
曹操虽然挟制了天子,但是并没有恶意对待皇权,汉献帝与曹操之间更像是一种默契的合作,衣带诏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不过董承为了与曹操争权而虚构的。
曹操终身并未对汉献这有任何大不敬,虽然在后期曹操野心膨胀,可那也是建立在曹操打天下建立的功勋上。
曹操去世后,曹丕子承父业,虽然有逼汉献帝禅让之嫌,但汉朝存在本身就是建立在曹魏的庇护之下,没有曹魏,汉朝早就灭亡了。
曹丕开启了善待前朝皇帝的先河,不仅善待汉献帝,而且还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不仅食邑万户,而且生活无忧,即使曹丕自已去世了,都不曾迫害汉献帝。
司马家开创了中国政治斗争恶劣的先河,司马懿是怎么夺取曹魏的最高权力的?靠的就权谋、欺骗、狠毒,靠是血流成河,靠的是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司马懿高平陵之变,靠是欺骗曹爽投降,然后转身举起屠刀,将曹爽一党杀了五千多人,司马懿不仅骗过曹爽,还欺骗自已的同盟,连蒋济、陈泰等人也欺骗,为的就是最高权力。
司马师当权擅自废立皇帝,以下犯上,以臣犯君,这叫谋逆。
司马昭当权胆敢冒天下之大韪弑君,这是大逆不道,上一个敢这么干的人是赵高,被天下人唾弃的赵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与赵高何异?
曹魏遵循儒家法制治国,司马家不择手段夺取最高权力,无所不用其极,开创了极其恶劣的政治生态,后世的皇帝被杀,权臣夺位,多半是学司马家而来,这样的司马家怎会不被千人人唾弃呢?
三、司马守业无能,曹魏主少国疑
司马懿夺取了曹魏的江山,却开了历史的倒车,首先是司马炎恢复了分封制,大封特封司马家子弟为王,分封制在两汉就已经被淘汰,却被司马家当成宝捧起来,结果呢?八王之乱发生了。
八王之乱的原因除了贾南风乱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分封制,各个司马王拥兵自重,今天这个王杀出来,明天那个王杀回去,司马家族自相残杀。
哥哥杀弟弟,叔叔杀侄子,叔伯互相杀,杀来杀去都是司马家的人在杀,这可是继承了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优良传统,到最后,杀的没力气了,被人杀,于是五胡乱华来了。
五胡乱华是五个胡人部落趁中原杀成一片,闯入汉人的地盘,夺取地盘,残杀百姓,整个北方的汉人被杀了十分之七,要不是衣冠南渡,中国就没有汉人了,几乎亡国灭种,这都要拜司马家所赐,这种恶行,又怎么不会厌恶司马晋呢?
反观曹魏,之所以被司马家夺了政权,主要就是因为曹丕和曹叡两代皇帝寿命太短,导致曹芳继位时年龄过小,这才让司马家夺了政权。
正因为曹魏主少国疑,尤其让人对曹魏同情,东汉大部分时间也是主少国疑,可好歹存在了195年,可是曹魏呢,只存在了45年便灭亡了。
一个不能延续的晋朝,一个让汉人几乎被北方胡人杀绝的晋朝,一个不能保护中原百姓的晋朝,被人唾弃不是很正常吗?
回过头来看曹魏,有曹魏在一天,胡人何时敢南下欺负汉人?不仅打得匈奴、鲜卑、乌桓贴地臣服,而且让胡人不敢南下,同时曹魏还短暂打通了西域,这都是曹魏的功劳。
可是晋朝呢?败光了曹魏所有的政治资本,还差一点让汉族亡国灭种,不厌恶晋朝还能厌恶哪个朝代呢?
其他网友观点
汉末的天下大乱,不是曹操造成的。但是曹操力挽狂澜,天下十分他一人占了七成,为后来再次大一统奠定了基业。曹操死后,曹丕篡位前的大汉王朝,是曹操花了大半辈子时间打下来的。曹丕子承父业,拒西蜀,退东吴,他最后篡汉称帝,属于众望所归。
相比于曹氏篡汉,司马氏就差的太远了。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时,天下非常的安定。皇帝本无错,司马师废魏帝,纯粹就是大逆不道,没有任何可以洗白他的借口。并且司马家族的地位是怎么来的?是曹丕和曹叡两代皇帝赐予他们家族的。世受皇恩居然还敢大逆不道,这简直是无耻。
司马师死后,谁知道他的弟弟司马昭比他更无耻。司马师至少还不敢杀皇帝,而司马昭直接把曹髦给杀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作为可信度最高的三国正史,像很多史书一样,不能免俗的写了很多有违史官职业道德的话。曹髦在被成济杀掉后(无脑替死鬼),《三国志》是这样抹黑他的。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兒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世语曰:业,武陵人,后为晋中护军。……此兒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兒所行。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原文实在是太长了,这里只截取一段。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曹髦简直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昏君,司马昭才是好人。司马昭为了能够感化曹髦,给了他极大的宽容。但是曹髦居然不懂感恩,反而还要带兵杀掉司马昭。这种不知感恩的禽兽皇帝,就如当年的昌邑王刘贺一样,死了也活该。
如果不是因为司马家族名声太臭,以及《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太大了,完全盖过了正史的风头。尤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的影响力太大,把司马昭熏得太臭,怎么洗都洗不香。估计曹髦现在还在蒙冤受屈呢。
而司马昭杀曹髦,也算是给权臣杀皇帝开了一个很坏的开头。后来两晋南北朝篡位弑君,都是从司马昭这里学来的。
司马昭死后,继位的司马炎更烂。从司马懿到司马师,从司马昭再到司马炎。司马家的三代人,是一个比一个烂。
我说司马炎烂,是有充分理由的。
首先,开国皇帝鲜有庸君,但是司马炎就是罕见的庸君开国皇帝。他能统一天下,不是因为他有本事,而是因为他的对手孙皓太烂了。相比之下,司马炎还算不错。至于蜀汉政权,那是司马昭灭掉的,与司马炎没什么关系。顺带一提,蜀汉灭亡四十年后,氐族人打跑了西晋官员,割据巴蜀,建立了五胡乱华时期的第一个胡人政权——成汉。
其次,司马炎不仅庸,而且还昏。后宫养一万多妃子,每天坐着羊车去临幸;以及大封诸侯王,导致后来当然八王之乱,这都不提了。司马炎最昏聩的事情,是他在选择继承人上的优柔寡断。司马衷是个傻子,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司马炎也知道。但是司马炎顶不住压力,还是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位傻儿子了。
传了也就是传了,如果司马炎把后世问题解决好一点,也不至于后来会天下大乱。但问题是司马炎没这个能力,他一闭眼,天下立时间就大乱。而这一乱就是整整两百多年时间!这个责任,司马炎脱不了干系。
而在司马炎之后,两晋的十四位皇帝,除了晋明帝之外,不是不得好死,就是昏聩无能,比司马炎更烂。说两晋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综合素质最差,老百姓活的最像畜生的时代,一点都不为过。
当年曹操说过:天下若是无孤,也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司马氏:自打司马家篡魏之后,也不知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综上所述,所以我们现在才会说,曹丕篡汉是情有可原,汉室已经无法坚持了;而司马氏篡魏完全是莫名其妙,曹氏根本就无罪无错,司马氏只是在谋逆罢了。
当然了,不管是曹丕,还是司马炎,他们篡权的性质还是一样的。司马氏被骂,归根到底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晋朝晋朝在中国所有的大一统王朝中,算是最烂的一朝。腐化堕落,同室操戈,异族崛起,江山半壁,苟延残喘。
几乎所有让人不齿,让人瞧不起的毛病,几乎全部集中到晋朝。一个朝代身上有这么多的毛病,这也是真不容易。
换而言之,如果晋朝能打造出盛世,就像后来的李唐篡位,但打造了大唐盛世一样。或许后来人对司马家的指责会轻的多。
其他网友观点
其实曹篡汉,司马篡魏性质都是一样的,用封建正统观来界定,都是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因为诸葛亮的忠贞节义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曹操、司马懿的丑恶。所不同的是曹操比司马懿可爱。曹操的前期兴义兵,除暴安良,尽忠于朝廷有目共睹。随着功业的增长,野心也开始膨胀,才有了后来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独霸朝纲。假使曹操象周公、霍光一样忠心仕汉,也不会有刘备、孙权的建号自立。曹操的功业都记在了曹丕的篡汉自立上,对汉室并未带来任何好处。曹操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不隐瞒自己观点,"宁负吾,勿负人"堂而皇之昭告世人,且小人之心见君子,君子之行见小人,一个卑鄙的圣人,让人又爱又恨。而司马懿属阴暗之人,长就了一付鹰视狼顾的阴象,长期蛰伏待机,以假象惑人,貌似忠厚,实则大奸大恶。司马氏弄权的手段更甚于曹氏,且无德无才的子孙禍乱中华若干年,使我华夏一蹶不振。
其他网友观点
人们大多默认曹丕篡汉,却不齿甚至痛恨司马篡魏,主要原因或许是曹丕代汉称帝乃水到渠成之事,因为东汉早已名存实亡,曹操称魏王后不愿背负篡逆骂名,于是把机会留给儿子曹丕,曹丕称帝不过是完成曹操的遗愿罢了。况且曹丕篡汉用的是阳谋,汉献帝主动(或被迫)禅位予他,是“和平演变” ,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事后还算善待废帝,让献帝得以善终,也算仁至义尽了。因此,当时以及后世之人大多认为曹丕代汉自立乃理所当然之事,其结果是能够接受的。而司马篡魏则是一场惊天阴谋!在这个过程中,狡黠诡诈的的司马懿阴招迭出,大开杀戒,用恐怖手段窃夺了曹魏政权,因此为世人所不齿,虽然其后人司马炎成功篡魏建晋,但最终难逃国灭族诛的可悲下场。
从曹操迎汉献帝入许昌,控制了东汉朝廷时起,一些忠于汉室的文武大臣,曾数次想谋刺曹操,欲从他手上夺回朝政实权。从建安五年(200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车骑将军董承、国丈伏完、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相国西曹掾魏讽等人先后向曹操发难,想除掉曹操,还政献帝,但均被曹操识破并诛灭。
通过一次次激烈斗争,拥护刘汉宗室的势力全部被清除殆尽,曹氏取代刘氏为帝的条件已然成熟,但曹操却不想由自己来取代刘氏。他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傀儡献帝为妻,其中一女被立为皇后。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十二月,孙权遣吕蒙偷袭荆州,袭杀关羽,曹操任孙权为骠骑将军,封南昌侯。孙权遣使前来致谢,并上表称臣,劝曹操顺应天命,早即帝位。曹操把孙权来信传示众文武,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炉上炙烤呢” !大将夏侯惇、大臣陈群等人也劝曹操不要犹豫,早正大位,曹操见臣属皆拥戴他称帝,这才吐露肺腑之言道:“如果我真有天命,那我就当周文王吧”。表示他愿极力为儿子即位称帝创造条件,他自己却不愿背负篡逆骂名,不愿正式称帝。
魏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世子曹丕即魏王、丞相、冀州牧之位。既然父王愿意当周文王,那曹丕就是灭商的周武王了。他不再安于人臣地位,于是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葬送汉朝四百年帝统的政变却是在貌似平和、谦逊、仁义的气氛中完成的。
黄初元年(220),魏国上下流传着各种祥符传说,内容大体相同:汉朝气数已尽,曹魏当兴。与此同时,魏王曹丕主动辞去丞相一职,宣称要徙往藩国,其用意不言自明,即不再做汉朝的臣子了。汉献帝在曹丕亲信的暗示、胁迫下,不得不颁发诏书,表示要禅位给曹丕,并派人将皇帝玺绶送去。谁知曹丕竟坚辞不受,他写信给献帝说:“陛下,接到您的册命,我五内震惊,不知所措。我本想辞去相位,到封国保己存命,哪知陛下竟发不世之诏。让没有什么美德的我做皇帝。我怎敢不遵守臣节,以当天命” !又派人把皇帝宝玺送回到献帝那儿。汉献帝做傀儡已久,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也明白曹丕的推脱不过是借机向臣民诠释自己并无篡逆之心而已,自己必须配合把戏唱完,于是颁谕道:“汉室运周数终,天心已移,神器当归圣德。望曹丕不要违抗天命,从速即位 ”。曹丕再三推辞,说自己“肝胆战悸” ,就这样,你来我往,谦让了好几个回合后,在百官的再三劝进下,曹丕不再扭扭捏捏,正式接过了传国宝玺,废黜了汉献帝,名正言顺地做了魏朝皇帝。是为魏文帝,改元黄初。十一月,魏文帝曹丕颁诏,改汉献帝为山阳公,一切待遇(食邑俸禄)照旧,追谥父亲曹操为魏武皇帝,中国历史也随之进入到三国鼎立时期。
曹丕一举夺取了皇权,还没有背负骂名,这是历代权臣之重要特点。回望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可以发现诸多的权臣篡位记载,但采用暴力政变的并不多,大多都以和平禅让的方式,在温文尔雅的氤氲气氛中,完成废旧立新。
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窃夺曹魏实权及其子孙篡魏建晋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就开始腐败。尤其到了魏齐王曹芳时发生了辅政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之争。大将军曹爽重用名士何晏(曹操养子)、李胜、邓飏、丁谧、毕轨等人,改易朝典,独揽大权,排斥功勋卓著的太尉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巨族,司马懿本人又满腹韬略,屡立战功。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深谙权谋,极擅韬晦,阴鸷凶狠的野心家。景初二年(238),他奉魏明帝曹睿之命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杀人无数,显露出其冷血嗜杀的本性。为避曹爽锋芒,司马懿称病不朝,长期闭门谢客,韬光养晦。正始十年(249),他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祭扫高平陵的机会突然发动兵变,用计逼迫无谋无勇的公子哥曹爽屈服,并出尔反尔将曹爽一族及其亲信党羽诛戮殆尽,就连已出嫁的女儿也不放过。司马懿诛灭曹爽后,开始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 。后来,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血腥镇压了忠于曹魏的淮南王凌、毋丘俭、诸葛诞军事叛乱及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司马氏父子翦除曹氏党羽,架空魏帝,独持朝政大权。公元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掉齐王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此后,政权由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控制。
司马昭性格酷肖其父司马懿,为人阴险毒辣, 曹髦处境极为艰难。从史料记载看,曹髦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年轻君王,彼时人均说他“神明爽俊,德音轩朗” ,“文同陈思,武类太祖”,系“社稷之福”。只可惜他生错了时代!这样一位抱负不凡、胸怀大志的年轻皇帝,当然不能忍受被架空、如同囚徒般的苦逼生活,眼睁睁看着曹魏天下落入司马氏手中而无动于衷。古文献说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公元260年,司马昭公然带剑上朝,逼曹髦封自己为晋公,曹髦不得不从。回宫后,愤愤不平的曹髦召集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侍中王沈,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像曹芳那样受辱被废,今天将同诸位一道讨伐他”,王经劝他忍耐,不可轻举妄动,而王业、王沈兄弟竟卖主求荣,一出宫就跑到司马昭那儿告密。曹髦年轻气盛,不听王经劝告,亲率卫士、僮仆数百人,喧喧嚷嚷地去进攻司马昭府邸。一时间,王府内外,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曹髦身先士卒,亲自挥剑搏杀,毕竟寡不敌众,终于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年仅20岁。得知曹髦战死,司马昭走出居室,望着血肉模糊的帝尸,假惺惺地哭道:“天下人将说些什么”! 曹髦败死后,司马昭又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曹奂。5年后,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便废黜了魏帝曹奂,以接受禅让为名,取而代之,建立了西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曹魏政权,到司马昭杀死高贵乡公曹髦两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来。吕思勉说:“历代用严刑峻法,无有过于魏晋之间的。不但动辄族诛,就是嫁出的女儿,也不能免。他的所以如此,无非用恐怖政策,慑服异己,使其不敢有所举动罢了”。用严酷的手段对付政敌,就是司马氏成功的奥秘。司马氏父子都是残忍猜忌之人,手段也很暴虐,凡与其敌对或阻碍其夺权争位之人,最后都被毫不留情地夷灭三族,丝毫没有魏武帝曹操那种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胸襟气魄了。司马氏靠不择手段获得成功,封建时代的道德规范也随之彻底泯灭了 ...... 为何那么多人不齿司马篡魏?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插图源自网络】
(严禁剽窃,违者必究)
其他网友观点
因为魏国是曹操打下的江山,那么曹丕篡汉是情有可言。司家篡位是珍人之危而下手,他们是恩将仇报的小人呀!所以人间世代唾骂!
其他网友观点
这其实要分两头说。
要按古代的道德观点,曹氏篡汉和司马篡魏一样都是道德败坏。不用等多长时间,五胡十六国时,石勒就说过:像曹操、司马懿这种欺负孤儿寡妇夺天下的行为,实在让人瞧不起。不是大丈夫所为。
但就算同样挨骂,被骂的程度也有轻重之分,主要是司马一家的吃相太过难看。魏国代汉是和平交接,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政治权力虽然没了,地位却捧得非常高。晋国代魏的过程中,直接杀了一个皇帝,还是当街捅死。不仅是大逆不道,而且没有任何掩饰的余地。
同样是比烂,司马氏这边要烂得多了。
要按现代的道德观点,那就很简单了。曹丕代汉时,所谓的大汉天下,基本都是他老爹曹操东征西讨打下来的。司马懿则只不过是魏国的一介臣子罢了。
如果没有曹操,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说不定还要乱上几年。曹操可以说有中兴社稷之功——虽然最后兴到自己家里去了。
司马懿呢,虽然也是重臣,战功赫赫,但当时魏国少了他,照样也还是强于蜀国吴国,照样也能够统一。司马懿并不是那么不可或缺的。
现代人不必讲什么忠君观念,咱们讲究的是做多大贡献,得多大回报。魏国地盘既然是曹操打下来的,那他揣到自己兜里也无可厚非。而晋朝的天下可不是司马家一手缔造的,你要据为己有,那就是巧取豪夺。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大话君,我来答。
打个比方:曹丕篡汉那是曹魏家族辛苦打下来的半壁天下,也就是开拓者;而司马篡位是利用幼帝的无能从曹爽那匹夫手中夺权,然后一步步走上帝位,也就是坐享其成的小人 。
司马家族在曹魏家族中地位提升变化曹操时期:奸雄曹操是个惜才、爱才之人,但司马懿加入曹操的政治集团时却未得到重用,原因是:曹操早闻司马懿之名,但司马懿和其他大臣不一样,司马懿有才但同时也野心勃勃,就连知人善用的曹操也驾驭不了司马懿,因此司马懿并未得到曹操重用,反而和曹丕越走越近,成为曹丕门下的中庶子。
曹丕时期:曹操因在立继承人上左右举棋不定,曹丕也因此事郁郁寡欢,正好司马懿利用此事和曹丕关系越发紧密,曹丕也因此获得了继承人的位置,司马懿也就平步青云。不过曹操临死前多次劝曹丕:“司马懿这人狼子野心,不宜重用,须多多提防。”曹丕这话只听了一半,重用但多加提防。
曹睿时期:曹睿对司马懿这位三朝元老甚是敬仰,没有任何提防之心并委以兵马大权,这让司马家族的人在朝中的势力与日俱增,无人撼动!
曹芳时期:曹睿匆匆离世,将重任委托给大将军曹爽和司马家族。曹芳年幼不懂事,曹爽只有匹夫之勇,在谋略世家的司马懿眼中不堪一击,很快就诛杀曹爽一族,获得了曹魏天下的实权,开始粉末登场于历史舞台!
天下不耻司马簒魏一、司马家族作为四朝元老,位高权重,又被先帝曹睿委以重任,应该临危受命,尽心辅助,而不是取而代之,恩将仇报,为天下人不耻。
二、司马家族的人给人以一种擅长谋断的鬼士之才,而不像帝王之感。
三、司马家族的晋朝失败了,使得五胡乱华,给中华大地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屠杀汉人达一千多万,天下之人把原因归于司马家族簒魏的丑陋行径。
结语:历史就是如此,当事者人不知,事后定有人评论以上全为打大话君的愚见,有其他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1022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