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朱棣为什么建都北京(朱棣为什么把首都建在北京)

导读: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放眼中国乃至世界,那有不灭的王朝?  享国276年的明朝灭亡跟建国初期时的迁都有关系,还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肯定是没这个关系的。

  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放眼中国乃至世界,那有不灭的王朝?

  享国276年的明朝灭亡跟建国初期时的迁都有关系,还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肯定是没这个关系的。

  就算有关系,那么准确来说。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反而是延续了明朝的国祚,避免了明朝成为短命王朝。

  为何这样说呢,且听宋安之一一道来。

  中国自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中国以后,建立起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以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到了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灭亡以后,封建社会有两千余年。

  大一统王朝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不过三百年的魔咒,也就是将近三百年的国祚,像两汉四百余年两宋三百余年都是两个朝代加起来的。一个是二世而亡的大关,像秦朝隋朝就是毁在二世而亡的关口之上。

  当然大一统王朝中元朝是一个例外,渡过了二世而亡的大关,却享国不足百年。

  明朝的开国某些方面也是打破了两个魔咒。一是打破了北伐统一不了中国的魔咒。二是将渡过二而亡大关却还没有享国近三百年的元朝硬生生给灭了。

  开国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南京,是为应天府。

  老实说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多是偏安一隅的王朝都城,甚至多是短命王朝。因此很多人征战天下的雄主眼中,南京是一块不祥之地,因此都不愿意以此为中心图谋天下。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自然是聪明至极,夺取了南京以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取为应天府,以示顺应天意来统一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以后是孙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以后急迫的削藩,最后使得四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朱允炆被赶下皇位不知所踪,燕王朱棣成为新皇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继位以后迁都于北京,对于父亲朱元璋的取名之道也是学的有模有样,北京被取名为顺天府。

  朱棣迁都北京二百多年以后,明亡于李自成之手。明亡前夕崇祯曾想迁都南京,结果没有成行,最终成了亡国之君。

  今天很多人讨论这段历史时,认为明朝不迁都北京,就不会那样灭亡的,甚至会存在更久。

  其实宋安之认为,明朝若是不迁都北京,只有三个结果。一是形成明朝版的藩镇之患,最终亡于藩镇。二是形成藩王不断造反的局面,愈演愈烈不亚于汉之七王之乱,甚至是西晋八王之乱以后的天下大乱不久亡国的情况。三是继续南京之前的短命王朝命运,被北方游牧民族一波南下突袭亡国。

  其实迁都北京才是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三种可能。

  1368年随着明朝实现了第一次北伐开国,元朝的全国性政权统治结束。但元朝的并没有彻底灭亡,元顺宗逃回漠北老家迁都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是为“北元”割据政权。

  明初北元势力强大,不时攻击明朝,试图南下回复全国性统治,成为了明庭最大的心腹之患。

  面对北元的巨大威胁,朱元璋采取藩王分封制。分封的二十五个儿子基本上驻扎在全国各大战略要点上,其中北方边疆的九个藩王权力最大,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当地资源,像开国大将如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就皆受燕晋二王节制,这些藩王被称之为明初九大塞王。

  朱元璋采取的藩王分封制,其实是一举两得。既可以使这些皇帝亲子代父守边疆,最大程度上调动当地资源抵御北元南侵。又可以避免唐宋主弱臣强的局面,使藩王可以拱卫皇室。

  但这种藩王分封制的弊端无疑是明显的,朱元璋死后不久,孙子朱允炆的皇位就被叔叔燕王朱棣夺取了。

  燕王朱棣篡位以后,面对藩王威胁,其实也纠结了一段时间。(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毕竟他就是藩王造反出身的,如果他继续维持现状的话,只有三条路可选了。首先是他身为藩王造反成为皇帝以后,自己肯定不怕藩王造反,但是难保后世没有人效仿自己呢,自己的后代子孙能抵得住吗,到时候皇族内乱无穷,酿成了西晋的八王之乱那种亡国之祸怎么办呢。

  如果解除藩王的兵权,那么北方谁来守呢,派心腹大将守一时可以,如果形成了传统。那么时间一长,边疆大将与当地势力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又拥兵自重滋生了野心,像唐朝的安史之乱时一般率领大军向南方席卷而来,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就算可以镇压叛乱,再现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既解除了藩王兵权,又不派心腹大将镇守。参考宋朝的兵制,采取大将轮流驻防式的话,形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那么边军战斗力低下,强大的蒙古骑兵采取斩首行动的话可能一波突袭就攻入南京,形成北宋版的靖康之耻。

  而且南京虽是六朝古都,又是明朝龙兴之地。但定都南京的基本上多是短明王朝,这个历史规律,也是让人心里发毛。

  面对这三种不利的情况,朱棣最后选择一招极其高明的方式。那就是迁都北京,以天子守边来代替塞王守边,避免了皇族内乱和藩镇割据。同时天子守边的巨大压力下,统治者也不可能不思进取的,像朱棣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还有五征蒙古,就是为了给北京留下战略缓冲之地和以攻代守。

  所以说朱棣迁都北京并非昏招,反正是一步高招。如果不迁都北京反而是坏事,甚至有可能成为短命王朝。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煮酒君”对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的观点: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世称永乐皇帝,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79)封为燕王。

  洪武二十年(1390年),太祖朱元璋命朱棣和晋王朱㭎出征旧元丞相咬住及太尉乃儿不花,大获全胜,咬住等兵败投降。此后又率领诸将出塞御帝,均获胜利,从此威名大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因太子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嗣位,改元建文。即位后的建文帝大量启用文人,对外藩的侵扰却束手无策,时人称为“秀才朝廷”,又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等人的建议推行“削藩”政策。

  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允炆密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人拥兵于北平城内,围攻燕王府,张信密保朱棣,朱棣设计杀了张昺和谢归,夺京城九门,于是愤然起兵,进攻南京,称其师为“靖难”,经过三年多的征战,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兵入都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这便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靖难之役”后朱棣大肆清除异己,封赏“靖难”功臣。明初的京都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时也曾考虑过定都北平,明攻克大都后,朱元璋就曾询问过廷臣:“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虏,比南京何如?”修撰鲍频答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便没有建都北平。

  其实,南京经过洪武、建文三十余年的经营已经较为完善,朱棣后来迁都北京,有其特殊的原因在。早在永乐四年,朱棣就有了迁都的打算,永乐五年(1470)年徐皇后去世后一直未葬,永乐七年三月到北京后,五月初朱棣即令礼部尚书赵羾在北京择地建陵,也是其很早就有了迁都想法的佐证。永乐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北方边疆的稳定,防御故元势力,蒙古鞑靼和瓦剌部的侵袭。朱棣一生五次北征,都是为了消灭北方势力的侵扰,甚至最后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也是在亲征的归途中。

  除了维护北方稳定这一主要原因外,朱棣迁都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如北京是燕王的发迹之地,功成之后,难免有恋乡之情。另外,“靖难之役”虽然“师出有名”,但其即位后大量杀戮建文帝的臣子和家属,也难免落人话柄,遭世人所诟病。因此不管是基于政治,军事还是个人因素,最终导致永乐帝迁都北京。

  朱棣迁都北京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甚至开海运运输粮食到北京,发流罪以下之人垦北京田,又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的富民实北京,种种举措,虽然劳民伤财,大费周章,然后迁都北京后确实有效稳定了北方势力的侵袭,使国家有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历代帝王迁都建都,要么是王朝没落,偏安一隅,要么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及享受,却是不同于明成祖朱棣迁都的意义和动机。

  至于说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北京,明朝是否会明灭,假设的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何况迁都之后,离明朝灭亡的时间,相去甚远,从大的方向来看,迁都北京的意义远大于定都南京。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169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