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手抄报图片(暑假|德·育——胖娃娃们话七夕)
导读:(记者 杨传旨 通讯员 杨广莉)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
(记者 杨传旨 通讯员 杨广莉)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节日起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节日活动
为充分挖掘七夕节的深厚文化内涵,结合勤劳节俭和孝亲敬老教育,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胖庄小学党支部德育处开展了 “七夕”主题活动。
展示“巧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手工制作,展示七夕的精神文化魅力,引导广大家庭认知传统、感恩祖国、亲近中华文化、热爱和传承华夏文明,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一二年级的学生和家长们在七夕节期间通过照片、小视频记录幸福瞬间,拍摄学生与家人的合影,感受父母的爱,通过 “晒”家庭生活的美好瞬间、制作各种手工、吟诵古诗短文等弘扬身边爱情美满、家庭和睦的文化内涵,引领家庭树立高尚的情感境界,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
当然古代七夕离不开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据现有文献的记述,此习俗最早出现在汉代,《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而到了现代,七夕的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节日活动
三四年级主要通过七夕主题手抄报的形式,搜集七夕知识、感悟传统文化魅力、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孩子们眼中多彩有内涵的七夕节。
五六年级则是借助笔墨,摘抄有关七夕的古诗短句,古文短语等,用一幅幅艺术字和一张张工整的书法作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节日饮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哈哈,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很让人记忆深刻啊。当然,为了安全起见,现在很多节日饮食都做了修改。你可不要真的把针包进饺子里。
胖庄小学党支部丰富多彩的七夕活动,使学生们对我国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了学生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jkxcs/4761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