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健康小常识 >

齐民要术总结的是(“寿光模式”:地方经济与文化有机耦合的成功范式)

导读:作者:李梓豪 李兴军   摘 要:文化是经济的灵魂,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耦合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

  作者:李梓豪 李兴军

  摘 要:文化是经济的灵魂,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耦合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是寿光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渊源所在。寿光以蔬菜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创造的“寿光模式”,是中国县域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功范式,充分体现了地方经济与文化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地方经济与文化有机耦合的动因,对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寿光,以菜闻名,因菜致富。改革开放以来,寿光立足区域优势,依靠蔬菜产业改变了一个县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创造了中国县域城市发展的成功范式———寿光模式。“寿光模式”是农业农村改革中,寿光蔬菜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拉动区域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突出解决了个体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整体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文化是经济的灵魂,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1。区域经济发展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与区域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等人文条件也存在必然联系。寿光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的故里,中国蔬菜之乡、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之乡,以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寿光影响深远。

一、农圣文化是“寿光模式”的文化渊源

  北魏时,寿光籍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对我国六世纪及之前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发展做了系统归纳总结,撰成《齐民要术》(下简称《要术》),其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涉及农、林、牧、渔、副(储藏、加工、经营)等现代大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是我国(旱作)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在当时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化、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也是全世界最古的农业科学专著之一”[1],对我国和世界影响巨大,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曾引用或评价多达5次[2]。

  文化生产有精神、物质、社会三个维度,精神生产是本质内核,物质生产是实现方式,社会生产是目的结果2。文化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在内表现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相对稳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外表现为无意识流露、自觉遵循和趋同的一种行为程式。“农圣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物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大价值体系[2]。中国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寿光地处古东夷腹地、古齐(国)地核心区。《诗经·齐风》“折柳樊圃”的记载,说明先秦时期包括寿光在内齐地一带就有园艺生产的古老传统。清乾隆、嘉庆年《寿光县志》载:“寿光,古称膏壤,其间物产亦云赜”,光绪《寿光县乡土志》载:“寿邑民风朴野,喜务农”,又充分反映了寿光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百姓喜农善农的传统文化习俗。《要术》共10卷92篇11万余字,除粮食作物外,有30篇是蔬果种植管理,占全书32.61%,其中蔬菜种植17篇,蔬菜31种,至今有26种寿光仍有种植,北魏时归于蔬菜的“苜蓿”,清光绪年间寿光仍作为蔬菜种植[4],反映出寿光蔬菜种植历史的厚重。

  《要术》中蔬菜选留种、育苗、管理、病虫害防治、储藏加工、商业经营等,是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传统特色。寿光至今流传着大量“一亩园十亩田”等与蔬菜相关的农谚、习俗,寿光种植蔬菜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深厚,是以蔬菜产业化为特色的“寿光模式”的重要渊源。纵观“寿光模式”发展,农圣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作用始终融入其中,并最终与蔬菜产业有机耦合,实现了有效转化,达到了文化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结果。

二、农圣文化研究及对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内在影响

  以1973年北魏贾思伯(贾思勰同宗兄弟)墓志铭在寿光的出土与研究为标志,是寿光研究贾思勰《要术》的起始。1982年寿光县委成立地方史志办公室,由政府主导的地方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1984年地方史志办的《寿光史志资料》,刊发了史志办主任王冠三《贾思勰籍贯辨误》、魏涌汉《贾思勰的籍贯及其农业观》,对贾思勰里籍和农业观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贾思勰重视农业、提倡改革、注意节俭和积蓄的农业观[5],对当时的政府决策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进入90年代,在寿光市人民政府重视、支持、参与和直接推动下,农圣文化研究与寿光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度融合。

  第一,研究平台和队伍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保障。2004年,潍坊科技学院(下简称“学院”)成立“贾思勰农学思想研究所”(下简称“研究所”),研究的系统性、专业性得到强化。2005年,寿光市委宣传部主管,多位市领导参与,吸纳当地各领域人员参加的“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成立。2016年,学院加入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并成为其常务理事单位;2017年,学院吸纳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涉农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成功申报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获山东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称号;2018年,学院牵头邀请全国涉农高校、研究机构40余名专家学者,成立中国农史学会下属三个全国性专委会之一“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专业委员会”;2020年寿光市政协组织第35辑文史资料汇编《寿光三圣文化》,委托学院负责主编“农圣文化”。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研究队伍,体现了寿光上下思想一致,同向同行,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担当和决心。研究成果的转化,为融入和服务寿光,特别是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保障。

  第二,高层次学术交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学术支持和参考。199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贾思勰志》为其一。时任寿光市长李群决定由寿光独立完成,并与时任市委书记刘命信一起担任编纂顾问,与省政府签订责任状[6],体现出寿光对弘扬农圣文化的担当、自信与实力。中国农业大学杨直民教授认为:“《要术》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实现《要术》的思想方法与当代农民的创造实践结合起来,而实现这一点,只能在寿光。”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认为:“《要术》的经济、哲学思想,是今天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源泉。”[6]2005-2007年,寿光连续举办了贾思勰农学思想研讨会、《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高层论坛、海峡两岸《齐民要术》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2010年起,由学院主办的“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每年一届,除政府参与外,还吸引了国内外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针对蔬菜种植、育种、畜牧、农产品加工储藏、贾思勰农业哲学思想、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深入研讨,充分肯定了寿光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农圣文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国内外农学思想和先进农业科技在寿光充分交融,开拓了寿光的发展思路,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也为寿光蔬菜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直接学术支持和重要技术参考。

  第三,研究成果为寿光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1990年代以来,寿光农圣文化研究进入高潮,不断推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实质性转化和应用,为寿光蔬菜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从成果内容和性质看,一是贾思勰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考证、农业经济思想、农学思想和主体精神研究,以及文艺创作。二是《要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具体的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社会价值,及与寿光产业融合研究,农圣文化理论体系建设等领域。代表性成果有《贾思勰考》、《齐民要术通俗读本》、《贾思勰与〈齐民要术〉》(1997,李群《自然辩证法研究》)、《贾思勰志》(时任寿光市委书记刘德成、市长刘克强主编),汇集寿光近30年研究成果的《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论集》,理论著作《农圣文化概论》,小说《贾思勰》《贾思勰逸史》,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作品52集原创动画《农圣贾思勰》等。特别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20分册500余万字,刘旭院士、王思明教授和时任寿光市委书记作序)的出版,作者包括政府涉农管理部门在职或离退休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地方史志和文博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等,内容涉及史证考辩、思想理论体系构建和(寿光的)实践创新与应用,多数为《要术》思想和技术在当今寿光的传承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刘旭院士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与我国农业当前面临问题和发展的关系密切,既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有益参考,又很好地丰富了传统农学文化研究的一些空白,可喜可贺。可以说,是国内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对传承创新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8]研究成果丰富了寿光地域文化内涵,提升了寿光蔬菜文化品位,也为弘扬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农圣文化对寿光蔬菜产业化的作用机理与成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做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9]可以断定,寿光蔬菜产业是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农圣文化作为寿光传统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各地发展经济致富的心情迫切。寿光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与蔬菜相关的习俗深入人心,至今流传的农谚“一亩园十亩田”与《要术》“近市良田一顷……胜谷田十顷”的思想实质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种菜效益高于种粮。基于悠久的蔬菜种植传统和对蔬菜产业经济的共识,受农圣文化研究成果、贾思勰“食为政首”农政观和“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思想的启发,寿光县委县政府坚定农业发展信心,果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南抓菜粮、北抓渔盐”的战略构想,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利用四边地头大种经济菜,提高收入。仅用10年时间,全县财政总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下同),从1978年的8050万元、1.6亿元、74元,增长为1988年的1.2亿、12.3亿、747元,其中,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2元3,证实了蔬菜产业经济的高效益,也坚定了寿光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蔬菜产业经济效益虽高,但粗放式大田种植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引发政府对贾思勰农业改革与创新思想的再重视、再研究,促成了依靠科技实现菜粮生产跨越的共识。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曾多次亲自到县图书馆、博物馆查找贾思勰《要术》相关资料。1989年,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冬暖式大棚蔬菜试验成功。王伯祥认为,《要术》所载“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是寿光发展冬暖式大棚的历史传承依据,也说明寿光蔬菜生产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他要求重视贾思勰与《要术》中农业观、市场观和科技成果的研究[10],并亲自担任冬暖式大棚推广领导小组长,全县一年普及。到1999年,“三项指标”增长为3.9亿元、210.6亿元、3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40元4。事实再次证明《要术》菜一顷“胜谷田十顷”和农谚“一亩园十亩田”的正确性,也印证了农圣文化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和融入经济发展后的成效。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市场因素是关键。1983、1986年,寿光遭受到两次菜烂、菜贱无人要的严峻考验。为解决群众卖菜难,王伯祥提出建设九巷蔬菜批发市场思路,进一步实施乡镇和村建蔬菜购销公司、经销点,发展村头地边市场等措施,成为寿光蔬菜市场流通产业的发端。《要术》中大量关于蔬菜种植宜于“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的记载,强调的即是市场作用和农产品的经营思想。1993年,经寿光县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决定,贾思勰雕像为“市雕”。虽然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是迫于现实发展需要,当时(1984年)并非直接来自农圣文化研究成果的支持,但随着研究深入和蔬菜产业发展,《要术》关于市场经营的思想却为寿光“买全国、卖全国”的大市场决策提供了思路,也催生了亚洲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2010年改建投用)和蔬菜电子交易(2003年)等多种流通方式。1995年,寿光市荣获“中国蔬菜之乡”称号,并逐步开通了寿光至北京、哈尔滨、广州的“绿色通道”,寿光蔬菜辐射到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日、韩、美等国际市场,市场流通及其配套设施逐步健全,带动了物流、餐饮、宾馆、劳务、加工、包装、商业、金融、信息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

  特别是1997年,时任寿光市长李群发表《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除系统研究贾思勰里籍、《要术》成书背景及科学价值与影响外,还对贾思勰的农本思想、多种经营、农业改革与创新、农产品深加工、勤俭致富等农业思想作了深入分析。2003-2005年间,寿光市党史研究室还以政协提案或写信方式,曾6次建议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好贾思勰《要术》历史文化资源[11]。作者的特殊性反映出寿光对地方文化的高度重视,对农圣文化的高度认同,也说明政府对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不懈努力和文化自信。这些重要成果和提案对政府决策提供了及时而必要的参考,对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初期,民间自发形成的五金、竹竿、棚膜、化肥、种子、农药等零散市场,在多种经营思想指导下,政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果断决策,通过政策扶持不断建立和完善服务大棚蔬菜发展需要的农资市场、种子种苗研发、大棚设施、物流、互联网+等专门机构和综合市场,推动了寿光农业产业化和全产业链的系统发展。2012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通过调研,出版了《均衡之路———中国县域发展的寿光经验》,总结了寿光全域规划、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等6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全面展示了寿光以蔬菜产业化带动和实现全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寿光模式”雏形初现。

  第二,改变了寿光的经营理念和农业发展观。农业生产具有实践上的连续性和发展上的相对稳定性,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以积累为基础的。[12]随着农圣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影响和作用也更加突显。尤其《要术》关于多种经营和改革的创新思想,通过冬暖式大棚技术创新得以实现,从而改变了寿光的农业产业结构、经营理念和农业观。当年,村民并没有认识到反季节蔬菜的经济效益,王乐义说“大伙一听要建不烧煤的大棚,说什么也不相信,再三发动,竟没一个响应”[13],最后党员干部带头才建成17个黄瓜大棚,棚均收入27000元,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也改变了人们的种植理念。而这种改变,无疑是农圣文化社会价值作用于生产实践的必然结果。

  经营理念的改变最终会形成创新发展的生产力,而文化与经济融合又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动力。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综合经营是贾思勰《要术》的核心思想,受其影响并得益于农圣文化研究成果支持,不仅大棚蔬菜规模迅速扩大,还推动了品牌蔬菜的区域性发展,形成了中国韭菜第一乡、甜瓜第一镇、胡萝卜第一镇等一批特色蔬果基地;群众创造性地将大棚技术应用到大棚果、林、牧、渔、花卉等众多产业领域;《要术》酿造、制盐、饮食文化也得到传承创新,宏源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寿光传统卤水制盐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齐民大宴”成为寿光餐饮名牌……农圣文化为寿光经济的良性循环注入了内生动力,在农业产业化诸领域形成蝴蝶效应。受《要术》集中性规模种植的农业区域化发展思想启发,寿光加快土地流转,采用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建立园区,实行“五统一”管理;以种植大户为龙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分散种植向品牌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转变;专业种子种苗公司、大棚设施及整体技术公司、蔬菜营销专业公司等新业态不断形成、发展、壮大……寿光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效益稳步提升。到2018年,寿光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8年(冬暖式大棚技术推广前)的747元,增长为2062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010元;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也由2.41:1降为1.9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69:15,文化和产业融合优势更加突出,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经营理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土地利用上。大棚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与有限的土地矛盾,催生了“集中流转”“飞地”等土地流转新模式,推动了农民职业化、市民化,外来务工人员“寿光市民”化和乡村社区化。同时,寿光没有封锁技术,并进一步惠及全省、全国和全球。目前,常年有8000多名寿光技术人员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6。普及的外因固然有省、市,乃至国家等的倡导和支持,更主要内因还在于《要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农业经营思想影响,以及贾思勰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在寿光人思想中的内化自律作用。王乐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讲到“自己富了不算富,一个村、一个县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体人民都富了,才叫富”[14]就是鲜活的证明。

  受《要术》大农业观和多种经营理念启发,寿光大农业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不断在市场竞争中自我创新保持发展优势,体现为政府出资1000万元设立农圣文化奖,开办中华农圣文化节,鼓励全社会参与农圣文化研究,为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文化续航力;政府主导并适时推动了会展(具体包括菜博会、文博会、蔬菜品种交易会、农机展示交易会、水肥一体化设备展等)、生态农业观光等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全产业链联动效应和综合发展。

  第三,启发了群众的技术创新思维。《要术》对传统农业技术和工具的改革与创新,是最具先进性的发展理念和价值体现。李群认为,“作物栽培技术方面,他大量记述了因选用良种、精心管理而增产增收的实例,来宣传提倡农业技术。这说明他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道理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15]寿光农业对《要术》农业技术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土壤耕作、轮作换茬、间作套作、选留种、催芽播种、施肥、抗旱节水、保护栽培、嫁接栽培、用养结合、规模化经营等诸多方面[16],并且在蔬菜产业发展中都有创新,如施肥和抗旱节水创新为“水肥一体化”,选育种方面成立了专门种子研发和种苗公司。目前,寿光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已达70%,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69个,种苗年繁育能力17亿株。建成了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农业农村部种子检验寿光分中心、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和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发布了“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打造了寿光蔬菜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和研发中心、蔬菜质量安全评估和预警中心、蔬菜品牌培育和品质认证中心、蔬菜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中心。

  如何保持技术的领先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大棚蔬菜全国推广之后寿光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术》“区田法”(精耕细作技术)、技术创新、用养结合、防护与生态等农学思想,为寿光大棚蔬菜生产提供了传统农耕特色鲜明的系统化管理解决思路。为保持领先优势,王乐义曾先后去6省市学习,进行了5项大棚技术改进。他认为:“《要术》的博大精深,的确给后人提供了可借鉴的致富实用技术。”7大棚黄瓜支架改竹竿为塑料绳等实用小发明小革新,“得益于《要术》,我记得《园篱第三十一》,贾思勰教人作园子篱笆的方法,又实用又美观。”7《要术》所载“插梨法”是现代园艺“嫁接”技术的源头,寿光菜农创造性应用于黑籽南瓜嫁接大棚黄瓜,解决了黄瓜抗寒性和烂根问题,延长了生长周期,提高了产量。如今嫁接技术已成功并广泛应用于蔬菜、林果、花卉等众多产业,形成良好经济效益。受农圣文化创新思维影响,1992年,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成功;1997年始,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已大面积开发;1999年,无土栽培试验成功;2019年,“寿光蔬菜”成功注册集体商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潍坊配送中心。

  《要术》中插梨法、根蘖繁殖、扦插、换茬、使用绿肥、小型农具等传统的新品种培育和精细管理技术,解决了大棚蔬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现代科技和大棚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农圣文化深刻影响并作用于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寿光蔬菜大棚已发展到第七代,高新材料、智能配套设施广泛应用,无土栽培、水肥一体、生物基肥、臭氧抗菌增肥、生态防护、智能物联,以及土壤修复、棚温自动调控、小型大棚机械、采摘机器人、常见病虫害土法防治、大棚薄膜灰尘清扫机、快速授花传粉等先进技术和菜农自创技术已广泛应用,并不断形成新兴的产业和产业链,为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不断为“寿光模式”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四、结语

  文化与经济有机耦合,既是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文化作为内在影响力、“生产力”,通过精神价值潜意识作用,以物质生产方式实现其物质价值,进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和结果,体现其社会价值。当然,农圣文化并非完美无缺,受时代限制,其封建迷信性内容虽然也有影响,但在农圣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已得到扬弃。“寿光模式”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范式,农圣文化与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有机耦合,对构建蔬菜产业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贾思勰农学思想、农业经济思想与农业观等对政府决策、经营管理的参考作用,具体的农业科技与创新思维、大农业发展观等对蔬菜产业和农业全产业链综合发展的启发,充分反映了农圣文化的内在作用机理,对地域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李梓豪(2002-),女,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李兴军(1972-),男,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农业历史文化。;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寿光模式’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CPYJ10)阶段性研究成果;潍坊科技学院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基金创新团队项目“寿光农圣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WKRQZ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古今农业. 2021(03)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jkxcs/5049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