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2018(生活|2018年年终总结)
导读: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2018年,照例仍然是时光飞逝,以至于这篇年终总结,都没能像过往的年终总结那样,在当年年末完成,而是在新年第一天撰写。尽管
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2018年,照例仍然是时光飞逝,以至于这篇年终总结,都没能像过往的年终总结那样,在当年年末完成,而是在新年第一天撰写。尽管匆匆忙忙,但这一年的各项计划基本上得到了如期开展,也算是收获满满。下面照旧还是从工作、生活、读书与学术、民谣与文艺、写作与思考这样五个方面,展开对于2018年全年的总结,也算是给自己,给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以及读者朋友们,一个系统性的交待。
一、工作
2018年,是自己到办公室工作后的第二个完整年头。手头上承担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承担本系统省、市、县三级的工作信息和工作交流文章的编发上报,以及单位和本支部这两个层级的总结、讲话、汇报等材料的撰写工作。由于拥有多年新闻工作的基础,加上两年多的信息文章编报工作的锤炼,自己在标题和导语方面的编辑技能,得到了更好的提升。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建群狂魔”,自己建立的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加起来恐怕足足有一百多个,而每一个群不管大小,我都会根据群的定位和群内人员情况,起上一个相对贴切、又具有一定文采的群名。这么多群名各有特点,还又毫不重样,这跟本职工作当中的长期编辑技能训练,应该是密切相关。
在办公室工作的第二年里,对办公室的“三办”,即办文、办会、办事,有了更加直接和深刻的体会。一份材料、一场会议、一件公务,看似都是普通寻常的小事,但要真正做好,对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业务熟悉程度等,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一年里,自己除了照例跟直接领导一起撰写本单位大的材料之外,也牵头策划过本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承担过几场全系统层面的会议的会务工作。每一次办会和办事的过程,都可谓战战兢兢,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细节需要处理,总会有各种临时状况需要应对。然而这样的工作经历对自己的锻炼价值,却是怎么形容也不为过。这一年里,自己在业余时间,之所以能持续独立策划过多场高水准的读书沙龙,显然跟本职工作的这些办会办事经历紧密相连。
虽然很多人将我称为“斜杠青年”,但自己深知:本职工作才是自己的经济来源和立身之本,因此一切业余生活,都要建立在将本职工作做好的前提之下。这一年,自己的大材料撰写能力尽管有了一定提升,但跟领导和自己的期望相比,还有明显距离;而办会和办事能力,同样没有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需要进一步锤炼。好在自己所在的单位工作氛围良好,同事关系融洽,这给自己的进一步成长和快乐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值得欣慰的是,自己最重要的一块常规工作——工作信息和工作交流文章全年在国家局的采用数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将近50%,这也能让自己对2019年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二、生活
2018年,本职工作和业余生活都事务繁多,因而夫妻俩出游的时间,便明显减少。印象当中,全年总共就出游了两次,一次是五一假期里去高邮,一次是圣诞节去淮安。然而必须说,这两次出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相当深刻。在高邮,二人一起在盂城驿和老街穿行,探访汪曾祺先生的故居和先生笔下的诸多遗迹,探访宋代词人秦观的遗迹——秦游台,时光节奏放慢,从容感受历史中的沧桑变迁。而在淮安,是我第一次跟小鱼利用年假,在工作日出游,一天放晴,一天阴雨。我们就这样在晴雨两重天中,走淮安府署,访刘鹗故居,历漕运博物馆,谈韩侯祠。无论是高邮还是淮安,除了古迹探访之外,其美食也让我们印象深刻。巧合的是,两地让我最为称道的美食,都是豆腐,高邮的汪豆腐和淮安的平桥豆腐羹,都实在是过口难忘。而年末的淮安之行,也是我跟小鱼连续第三年进行圣诞旅行,希望我们小家的这个传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2018年,是我跟小鱼相识相恋的第五个年头,我们俩的感情,也在看似平淡如水之中,处处有暖流涌动。工作上,我们围绕编辑与写作时时展开交流;业余时间里,我们共同撰写访谈录,共同探访历史文化古迹和博物馆,而我几乎每一篇文章,小鱼都是它们的第一位读者和把关人;家庭生活里,小鱼比我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让我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写作与活动策划之中;而在情感层面,我们俩也是互相支持,小鱼总是耐心劝导我的急躁和过于理想化,我则是不断助推小鱼的自信心和更开放的视野。在撰写这篇年终总结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我们两个人,已经是全方位的伴侣,已经很难设想在没有对方的状态下,如何继续生活。希望夫妻俩的良好状态,能够一直延续。
就家庭而言,2018年里最大的喜讯,就是母亲在我们俩的极力鼓励和推动之下,终于在县城买了一套如意的房子。母亲退休后在县城继续打工上班,而现在母亲一方的绝大多数亲戚,也都在县城生活。这套房子的敲定,可谓解决了母亲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不只母亲现如今天天开开心心,连我跟小鱼,也是了却了一个大任务,欢欣不已。而考虑到母亲一人生活,从今年10月份开始,我坚持每个工作日中午,吃完午饭之后,都跟母亲通话十分钟左右。这一年里,越发感觉到自己从需要母亲支持,转变为母亲在情感和生活上越发需要自己支持,真心希望母亲能够一直健康、开心。
父亲搬进新房子之后,生活一切照常。爷爷的身体,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每况日下之后,从10月份开始逐渐好转。爷爷作为一位亲历过基层政法系统、商业系统和农村半个多世纪变迁的老人,其生平经历,无论对于历史书写,还是对于我们自己家族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19年里,希望要抓紧时间,回老家,对爷爷进行“抢救式”口述史访谈,不希望爷爷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时间长河里,化为虚无。
小鱼那边,岳父岳母在孙赵村的房子被统一拆迁,化为废墟,老两口只能在临时性搭建的铁皮房子里,度过这个冬天,实在让人心酸。真心希望他们能早日搬进新居。而弟妹回到睢宁照顾辰辰,也总算让爱侄的状态越发好转,这一点值得高兴。令人担忧的是,弟妹在睢宁,至今没有正式工作,而弟弟在南京学厨,也还在寻找合适的平台过程中。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弟弟弟妹缺乏足够知识技能的短板越发暴露,唯愿他们俩能够奋发向上,早日安定下来,好好培育辰辰成长。
三、读书与学习
2018年里的读书,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友人钱竹林和朱源的支持之下,创办了以梅园书房为依托,旨在社会公众当中,建立经典阅读和学术阅读共同体的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小组自5月份创办以来,全年已经举办了十期高品质的读书沙龙,其中在梅园书房举办了八期,在万象书坊举办了两期。每一期沙龙均设置主讲人和评议人,二者均为在宁各大高校的青年学者。到年底为止,小组的微信群已经拥有近300位书友,除了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南京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在读学生之外,也有不少已经工作,但仍然热爱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的人士。每场沙龙之后,大家的好评和认可,就是我们将小组继续下去的最大动力。
金陵读书会这块,在上半年,我主持策划了社科思想经典系列专场,先后推出过关于《社会契约论》《论美国的民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在内的多场社科思想经典沙龙;到了下半年,我在金陵读书的策划方向,转向了城市史,先后推出了两场关于上海史的读书沙龙,分别讨论连玲玲老师的《打造消费天堂》和卢汉超老师的《霓虹灯外》,年底又以一场南通史研究回顾的沙龙收尾。
除了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和金陵读书会之外,另一块我全程参与的读书活动,是社会学吧精读会推出的社会学经典共读活动。精读会的要求是:每月精读一本社会学经典论著,并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报告。而我的实际完成情况是,完成了1-10月份的十本社会学经典的精读工作,并且每本书都撰写了15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同时还承担了《学做工》一书的报告分享工作。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比较系统地阅读社会学实证研究的经典论著,让我在2015和2016这两年初步建立起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社会学实证研究,当然主要是质性研究的类型和成果,更加熟悉。
2018年全年,继续参与了华文好书榜月度榜单和年度榜单的评选工作,这也是自己参与华文好书榜评选的第三个年头。这样的持续评选,不只使得自己对于国内华文原创好书的新书动态更加熟悉,也建立起更为丰富的出版社资源。与此同时,与刘苏里、张明扬、张英、张弘、绿茶、杨早等评委同仁的交流,也提升了自己的好书判断能力,开拓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文好书榜的评委群,也是一个图书评选的共同体,个人对于在其中的收获与成长,深为感恩。
这一年,蓑翁论书公号的每月书单,都是一期不落地推送,每月月初分人文、社科两类,推送自己上一月读过的好书,同时每月还会推送月度失望之书,对自己读过的不甚满意的书,也开诚布公地予以分享,供大家参考。
在书评写作方面,今年显得更为聚焦,除了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失望之书”专栏上,刊发了两篇批评性的千字文之外,其余四篇书评评论的,都是社会文化史和城市文化史方面的论著,均刊发于澎湃新闻。除此之外,自己还在澎湃上刊发书展观察1篇,书单1篇,新书访谈1篇。
伴随着书评写作的转向的是,到了下半年,终于在几经周折的情况下,将自己未来的学术探索方向,定位在区域社会史和城市社会文化史的方向,并完成了关于南通区域社会的早期现代化生态研究的七千多字研究计划。这样的研究计划能否成为现实,还要看2019年春天的努力,希望能梦想成真。
这一年里,在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和金陵读书会之外,还参与了其他一些读书会和书店的沙龙活动的策划、主持工作,先后在万象书坊策划或《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年羹尧之死》、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三十周年和《生活的逻辑》这四场沙龙,在先锋书店主持《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新书沙龙,应栖梧读书会之邀,主讲关于《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的沙龙。除此之外,还先后在北航南京校友会和南京邮电大学的理学院,主讲了《一位工科生的文科从业之路》的沙龙,反响良好。
恰应了自己在2017年年底的计划,2018年自己对于北大南京校友会的参与,主要以运作北大南京校友读书会为主,先后策划了“体制内工作的要领与心得”、《权力源自地位》与北大早期历史、《诗经》名篇共赏与现代人的生活趣味、“当我们谈论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四场沙龙,基本上做到了兼具实用性、趣味性和学术性。每场沙龙尽管参与的校友人数不算太多,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还是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四、民谣与文艺
如果说在读书方面,自己的2018年还是收获多多的话,那么作为自己第二爱好的文艺,在2018年里的投入时间,跟2017年相比,又是进一步缩减,缩减到我已经不太好意思再提的状态。写给顾全师弟和昕瑞师妹的那首爱情歌曲《在水之湄》,本来计划是在2017年进棚录制,可从2017年上半年到2017年下半年,再到2018年全年,现在已经是2019年第一天,这首歌的录制仍然遥遥无期,这对于很不喜欢拖延症的我来说,实在难以接受。这首《在水之湄》除了2018年1月份在北大南京校友会新春联欢上现场演唱之外,再无其他公开传唱的机会。2019年里,一定要抽出时间来,把这首歌录制完成。
对照2017年年终总结时的计划,2018年里,希望自己能写出3-4首自己满意的新歌,然而这一目标也是完全难产。无论是写给张岱的《张陶庵》,还是献礼北大120周年校庆的《胡适之》,两首歌都尚在酝酿雏形状态,除了副歌部分的旋律和个别段落的歌词成型之外,整首歌的完成,似乎遥不可及。更让人郁闷的是,或许是因为办公室工作的事务繁多,自己在民谣创作方面,已经越发难以产生灵感。看来自己的第三张专辑,可能要在四十岁之后,某个或许能重新闲下来的时间段里,才能完成了。
在观看演出方面,印象比较深的几场演出,是沼泽乐队的新专辑《争鸣》的演出,沼泽乐队的创造力和现场的爆发力,仍然是首屈一指的。除此之外,自己喜欢了超过十年的瑞典乐队Club 8在南京欧拉的演出,也是让我历历在目,喜欢的音乐人从网络走入自己眼前的感觉,非常不错。而在南京荔枝大剧院上演的粤语版舞台剧《长恨歌》,同样可圈可点。以上三场演出,自己都有相关评论,在澎湃新闻刊发。
电影方面,自己2018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参加任何一场南京以外的影展,这点遗憾希望能在2019年得到弥补。细数在南京的影展,于紫麓戏剧空间空间举办的意大利电影周、台湾独立纪录片展映和在河西卢米埃影城举办的欧盟电影展这三场影展里,都留下了自己难忘的回忆。除此之外,自己应大象点映的邀请,先后主持了郑大圣导演的《村戏》和李睿珺导演的《路过未来》等三四场艺术电影众筹放映的映后交流,还在后窗高达兄的安排下,就新片《清水里的刀子》,完成了对王学博导演的访谈。这几部影片和影展,自己同样都有相关评论、访谈和随记文章,在澎湃新闻刊发。
也是由于业余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得不做减法,2018年里,万象书坊和后浪电影学院策划的周末观影活动,印象中就几乎没有再去。尽管如此,还是非常喜欢和怀念万象周末观影沙龙的良好氛围,也很珍惜在那里认识的影迷朋友。2019年里,争取再去那里,参加几次沙龙,跟大家共同交流。
五、写作与思考
2018年里,开拓的最重要的写作平台,就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时事和思想文化媒体——澎湃新闻,这自然要感谢澎湃新闻的两位编辑——石剑峰老师和田春玲老师的赏识与认可。自己统计了一下,2018年全年在澎湃新闻刊发的文章达到近30篇,其中既有“开山大师兄”的系列长篇访谈,也包括书评、影评、乐评、文化访谈、随笔等多种文体形式。在澎湃上的持续发文,对于自己写作方面的锤炼与成长,对于自己个人品牌和知名度的打造来说,都大有裨益。年终总结时回顾,非常感恩。
在澎湃新闻的平台激发之下,自己“蓑翁论书”公号上的大多数原创文章,都能够在一线媒体上首发,而自己在微信、今日头条、豆瓣、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的粉丝总数量,在这一年里,也突破了三万大关。尽管跟很多大V相比,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但在我个人看来,如此多书友的关注,还是能促发自己更加勤勉读书、认真写作,以良好的内容回馈大家。
2018年写作方面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深度长文章问世,大多数文章还是以两千到四千字的评论为主,虽然很多访谈超过一万字,但访谈毕竟不是纯原创文章,不能完全算作自己的作品。印象当中,最长的一篇书评,就是关于美国学者包弼德的《斯文》一书的书评,有将近七千字的篇幅。而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从2017年开始,就计划给《天涯》杂志撰写的《独立电影里的中国当代社会》和给《南风窗》杂志撰写的《全民阅读视域下的政府、社会与读书会》这两篇长文,都没有能够完成。迄今为止,自己的原创性万字长文,还只有在《天涯》杂志上刊发的《新方言民谣:文化边缘与主体性》这一篇文章,对于一位有志于学术写作的人来说,这显然远远不够。好好写长文,尝试写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是2019年里最大的任务。
写作方面最重要的成绩,就是自己的第三本书——关注新中国文科第一批博士学术成长历程的《开山大师兄》一书,终于赶在2018年结束之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本书也是我跟小鱼共同撰写的第一本书,从2017年7月访谈书中的第一位学者——莫砺锋老师,到2018年7月将书稿提交给出版社,单是书稿的整理与写作时间,就历时一年。2019年里,希望借助对于这本书的宣传,能带着小鱼多走几个城市,天津、武汉、杭州、深圳、上海等,都在计划之列。
而在2018年年底,受台湾资深出版人吴兴文先生的邀请,自己的第一本书评精选集,也有望于2019年上半年出版,这应该是自己的第四本书,书稿终于赶在元旦假期第一天,也就是2018年结束之前,提交给了出版社。希望这本书评集能够如期面世,这对自己的读书写作来说,也堪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而在完成了《开山大师兄》之后,自己又跟小鱼一起,开始投入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学术访谈的撰写工作,该系列的头两篇访谈已经完成,计划在2019年年初,于澎湃新闻的请讲栏目刊发。希望到了2019年年末之时,该系列学术访谈,同样能够结集出版。
新的一年里,最大的期望相比往年,几乎没有变化,无非是:夫妻恩爱,亲朋康健,工作尽心,诗意生活。愿这篇总结的每一位读者都能平静面对岁月的流逝,以积极、奋发、努力和达观从容生活于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真心祝愿大家新年快乐!
2019.1.1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配图为蓑翁和蓑翁友人自摄。)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粉丝)!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jkxcs/5267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