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七年级 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
教学目标:1.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
2.材料研读,理解各学派学说的主要观点,列表归纳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论证的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
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历史地图册
教学方法:图表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1、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或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列表复习,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的人赞美孔子和老子的话。
(一)老子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在学生说出老子、孔子之后,让学生找到老子的思想。
⑵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福祸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道理。
⑶独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试着列举一下。如学习成绩的好坏的转化,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利用哲人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老子像
多媒体出示老子图片
(二)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本课知识重点,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让学生从孔子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中感受至圣先师的魅力所在。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孔子对"仁"特别崇敬,那么,"仁"到底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学呢?
学生归纳出"仁"就要求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之后问孔子"仁"的理想怎样推广到整个社会呢?引出孔子思想中的"礼"。"礼"就是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⑵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⑶孔子生逢乱世,他的"仁""礼"思想会得到崇尚霸主君主们的赏识和支持吗?他的"天下归仁"的理想在当时能得以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孔子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呢?过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⑷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总结教育家的真正含义就是传播一种思想、将理想的火种传遍天下,融入漫漫的历史长河。
孔府
孔庙
⑸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柱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仁"的例子。
⑹多媒体展示山东孔林、孔庙、孔府的图片,感受孔子的贡献。
(三)百家争鸣
1、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主张,让学具备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局面的初步感知后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联系学过的旧知识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
诸子百家浮雕
道家
2、出示漫画,让学生判断漫画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出示辩论题目,"结合本班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老师怎么做):启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收获和感想,进行知识的加深和情感的深化。
附:板书设计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二)孔子及其思想 (三)百家争鸣
福祸相互依存 "仁" "礼"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按要求是认识非常多的思想家,在教学上我重点突出孔子和韩非子。因此,对于其他思想家学生只有一个浅显的理解,而重点在于探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重要思想家的成就,概括得比较到位。其次,我再加一些思想家的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介绍老子的故事,介绍《道德经》的由来,学生既感觉有兴趣,又增长了知识。
另外,我让学生讲故事、讲格言,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如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等,学生讲得非常生动。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jkxcs/5291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