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导读:知常容年少时也觉得“孔孟之道”是害人的,为什么是害人呢?因为无数人告诉我“孔孟之道”是封建残毒,是对人性的残害,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落后。中国为什么承受近百年的屈辱
知常容年少时也觉得“孔孟之道”是害人的,为什么是害人呢?因为无数人告诉我“孔孟之道”是封建残毒,是对人性的残害,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落后。中国为什么承受近百年的屈辱就是因为孔孟之道抑制科学的发展,使得中国从原来领先于世界变成落后于世界,所以“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你看看那些三纲五常对妇女的迫害,君君臣臣对人们思想的奴化等等,我年少时觉得他们说得好有道理,但那时我有没有认真去读儒家经典?
没有,反正我接受的儒家经典都是经过很多手解读的知识,一句话就是听别人说的,《大学》、《论语》、《礼记》这些我看过吗?
没有。
为什么这么快就得出结论,因为大家都这样说,特别是一些民国大家也是这样说的,而且好像说得很有道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和我这样的经历。我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至今对“孔孟之道”的理解还如我年少时的认知。
我自认为自己有一个长处那就是我心中无偶像,不会执著于某一派,某一人,做他们的门下走狗,我都会随着自己的理解深入而去冷静地看待他们的观点
年长之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慢慢回过头去看发现“孔孟之道”并非洪水猛兽。
我在2021年3月23日写过一篇《"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孔子真正想表达什么? 》,这里面对这句话进行详细的解释,同时我在这篇文章下面附上一段留言以表明我的观点:
如果你是儒门弟子应该很清楚孔子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大同的基础是什么?是尊重个体的差异,连这个都做不到谈什么大同,只能谈党同伐异了。
不管是君子和而不同还是因材施教这些都以承认个体的差异为基础。我在文章中特意将子路和孔子两个对原壤的看法的差异摆在一起就是想说清儒家是大同。
子路是以孔子的标准去看原壤,怎么看都不顺眼。孔子则从大同的角度去看,这是一位老朋友。 可惜后世儒家早就抛弃孔子大同思想,偏执地认为凡与孔子言论不同者皆错,导致规矩越来越多,最后将大同变成相同,将孔子的经完全念反了,不是念歪了。
原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然还有一个是叶公好龙中的叶公。 读《论语》应该从大同的观点去读,而不是从党同的角度去读,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段话仅供喜欢儒学的朋友思考。
有人问那你哪一派,知常容非儒非道,亦儒亦道
这一段留言实际上就已经讲清楚为什么孔子之道到后来就歪了,别说到汉代之后,在《论语》集结的时代就已经歪了。孔子之道讲究的是君子合而不同,但是在子路眼中看来凡和老师不一样的皆错,皆需要批判,因为孔子知道“道”是怎么样的,而子路却将孔子当作“道”。
当标准出现之时,与标准不同的就是错的。有人就会问孔子为什么不将道说出来,能清楚地说出来的还是道吗?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曾子对孝的理解。
曾子是一个孝子,二十四孝中有他的事迹,“孝”也是儒家重要的概念,
曾子的父亲是一个急性子,曾子有一次锄草结果将瓜苗锄掉了,曾子的父亲一急就顺手拿起锄头柄将曾子砸晕了。曾子醒后爬到房间中弹琴,用琴声告诉父亲不用担心自己。
孔子知道后大骂曾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孔子家语·六本》
二十四孝第一孝是舜帝,他受到父亲用小棍子打,他就挨着,用大棍子打,他就逃走,这样使得瞽瞍不会犯下不父之罪,而曾子现在承受父亲的重怒,如果被打死,那就是陷父亲于不义。
曾子听完之后大悟。
因为孝是从心,而不是从行,曾子虽然听孔子讲道,讲孝,但他将其理解为“孝名”,他那"孝"不是孝,而是“名”。曾子被后世称为“宗圣”,你想想看地位如此高的人对儒家的理解都会出错,何况其他人呢?
曾子犯的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有些人对父母生前不闻不问,照顾不周,但死后一定会风光大葬。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们希望别人说自己“孝”,昨天是清明节,诸位应该会看到很多人在清明节扫墓时的怪象,比如请人代扫,什么烧纸做的歌女,茅台,大吃大喝等等。
做的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字:名。
孟子为了更好地解释孔子之道,他提出人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希望人们能够从这四心出发,减少那些概念的诱惑,从而悟得孔子之道,可惜孔子和孟子的主张并不被人重视,相反这些形式化的东西被人捡起重视。
比如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这帮重臣一起喝酒,醉了就胡闹,因为大家原来就是这样,这让刘邦很不爽,原来大家是平起平坐,现在自己是皇帝,这帮人不再是兄弟而是臣子。
叔孙通就教这帮人习得臣子礼仪,刘邦大喜说了一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为了突出尊贵,而是为了突出君臣各守其职。孟子甚至毫不客气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排第一,江山第二,皇帝第三。
你再比较一下叔孙通的做法是什么?皇帝第一。
二千多年前的儒家之道就已经背离“孔孟之道”发展,所以你将这个锅扔给孔子、孟子,你觉得合适吗?
孔孟没有害人,是后人念歪了,念反了。
直到明朝,王阳明才将“孔孟之道”重新续起来,创立王阳明的“心学”。“心学”主要是针对规矩越来越多的儒家提出一切从“心”起的论断。规矩越多,破“名”越难。可惜不管是孔孟之道,还是王阳明的心学,这些要求难度都太高,而且“道”是不可说,远不如白纸黑字的规矩容易让人去做,所以王阳明一死,“心学”就没落了。
孔子推崇“礼”是为了给天下定秩序,但是皇帝却用“礼”给天下定秩序给维持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这种想法主要是从法家来的,商鞅在秦国变法之时,他虽然提出法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有二人是在法之外的,一个是国君,一个是储君,一句话商鞅就是为国君服务,而不是为天下服务。
这种思想在秦朝大一统,独尊法家时对儒家进行了侵袭,最后儒家也改造适应这种逻辑,所以儒家到后来就越来越像法,主要表现的特征是规矩越来越多,对人性的压迫越来越重,但这一切与孔孟无关。
不再展开了,点到为止。
不过最后再讲一句:
儒、道其实是一样的,关键是你从哪里去理解,如果你从私心去看,儒家就是一大堆规矩,道家就是《鬼谷子》、《孙子兵法》。如果你从天下之心去看,儒家和道家讲的是一样的,只不过走的路有些差异罢了。
这句话送给不认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朋友。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rd/1130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