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莫负他人称父母,方能自己荫儿孙——一代清官窦晟|余学桃

导读:“莫负他人称父母,方能自己荫儿孙”。六十五岁的知县默默地看着这幅对联,良久才缓缓转身,登上等候在门外多时的马车。大街小巷,带着丝丝寒意的秋风传送着他告老还乡的消息

  “莫负他人称父母,方能自己荫儿孙”。六十五岁的知县默默地看着这幅对联,良久才缓缓转身,登上等候在门外多时的马车。大街小巷,带着丝丝寒意的秋风传送着他告老还乡的消息,从衙门延绵到城外几里路,挤满了送行的官员、乡绅、百姓。知县双手抱拳,任凭难舍的泪恣意流淌。六年前,五十九岁高龄的他被朝廷调派到千里之外的山西洪洞县任知县。任职六年,他时刻用那幅对联警醒自己,把最后的余热奉献给人生仕途的最后一站。六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这片他倾尽心血的异乡热土,而这一别,将是永恒!马车渐行渐远,终于消逝在漫漫长路,送行的男女老少却久久伫立在风中。

莫负他人称父母,方能自己荫儿孙——一代清官窦晟|余学桃

  这位知县就是江南名楼第一联的作者,窦垿的爷爷,一代清官窦晟。

  师宗县城北17公里处的东风水库坝下,有一个三百多户的村庄,那就是窦晟的故乡古村淑基。漫步村庄,分布在普通民宅中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这二十余院古朴秀雅,红泥墙,灰黑瓦的四合院都建于清代。屋椽上精美的雕刻图案依稀可见,仿佛向来人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廪生、贡生、举人、进士一代代奇才从这些四合院里走了出来。其中的一个四合院占地不大,与其他四合院并无两样,然而这个普通的四合院诞生了两个解元。乡邻曾赠联赞誉的“父子为边将,祖孙领解元”就是窦晟和窦垿爷孙俩。

  窦晟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窦思仪秉承先祖家风,饱览诗书、注重修身养性。从小严加管教他和哥哥窦暹,教导他们勤奋读书。在父亲的教诲下,他立志通过科举之路报效朝廷。清乾隆元年(1736年),12岁的窦晟考取生员(秀才),在罗平城买了一块砚台,他自刻“谨几慎独,毋自欺也;日新又新,戒牿亡也。”并让姐姐织个袋子装在里面,带在身边时时告诫自己。成年后,和哥哥建盖了一间简易草屋,取名“淼灥书屋”。哥俩订下《淼灥斋条规引导》约束自己勤奋学习。不论春夏秋冬,夜深人静之时,昏暗的油灯映照着兄弟二人勤学苦读的身影。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窦晟考中举人第一名(解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考进士未中,到建水县任教谕兼管训导事,后补赵州学政。

  正是家庭的熏陶,父亲的严格教导让窦晟从小崇尚读书,为官之后更是重视教育,视金钱如粪土,常捐献自己的俸禄兴学。

  年轻的窦晟还在家时,就发动亲友在龙川(今龙甸)兴建书院,不但花完了家中多年积蓄,还变卖了妻子的发簪和手镯。任建水县教谕时,建水文庙年久失修,有庙无学,便捐出俸禄修复文庙,倡建崇文书院,亲自主持祭孔仪式,教诲生员重振文风。当地士绅百姓无不称赞。窦晟任赵州学政时,捐银设置了“乡试卷金”,鼓励贫寒学子通过读书成就功名。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朝廷命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博恒担任经略,大学士阿桂担任主将,率军抗击缅甸入侵云南之敌,窦晟结识了这两位朝廷重臣。阿桂被窦晟的人品、学识所折服,平缅班师回京之后,面奏乾隆帝:窦晟学政职上称职有为,应加以提保。于是朝廷降旨擢升窦晟为大理府教授。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阿桂等大臣的保举下,窦晟出任浙江宁波府象山县知县。窦晟上任之后,看到乡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桑蚕业是浙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奖励农民发展桑蚕业。他又因地制宜,引导渔民利用海滩晒制海盐,发展经济。通过四年的治理发展,象山县的桑蚕业和制盐业得到大规模发展,呈现出乡间富足,城市昌盛的繁荣景象,深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窦晟奉调山西洪洞知县。上任之初,他就在大门牌坊上题写“戴星”“鸣琴”四字,还在暖阁柱上题写对联:“莫负他人称父母,方能自己荫儿孙”,以此勉励自己不忘百姓、勤政为民。任职六年间,他清正廉洁、秉公办事、课农劝耕、重视教育。刚上任就捐银三百两给学宫,修整乐器、配置钟鼓,还特意从山东孔府聘请专门乐师排演祭孔典礼,亲自到明伦堂主持了祭孔大典。后来他又捐出三年俸禄,兴修了社稷坛,对护城河和排水沟进行了疏浚清淤。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户户丰衣足食,而且尊师重教的风尚得到推崇。洪洞县的百姓被他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自发组织为他建德政牌坊。他知道后,竭力劝阻,说服大家把建牌坊的材料捐给了正在修葺的书院。

  他痛恨贪官、体恤百姓。在洪洞任知县时,他写过一首题为《硕鼠》的小诗:“硕鼠硕鼠,来予语汝;衣垢莫院,予旅之苦;嚼而碎之,宁果尔腹?尔不能饱,予不可服;尔云寄食,尔亦客兹;高楼寂寞,宁不我知!器之忌矣,谁或投之!效之适矣,谁或怨之?”以表达他对贪官的憎恶,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他在学署时,与一个张铁匠为邻。张铁匠辛勤劳动,每日五更便炉锤振响,数年如一日。他咏诗赞道:“何处炉锤手,争如张匠人。铮铮传锻响,夜夜趁鸡晨。是铁皆成器,非耕不食贫。我来六七载,长爱作芳邻。”窦晟为有普通劳动者张铁匠这个邻居感到骄傲,并从铁匠锻铁得到人生启发,相信只要有毅力,通过磨练一定能成大器。

  “不负他人称父母,方能自己荫儿孙”,在为官生涯中,他始终把这副对联当作执政的一面镜子。不求荣华、不贪名利,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在他告老回乡之时,才出现了文章开头所写的感人画面。回到家乡后,洪洞县的人们十分想念他,还时常信函问候,表达怀念之情。

  窦晟不仅为官清廉,还在生活中重情讲义。在五华书院与后来官至御史的钱沣(字南园)结识。他年长钱沣十六岁,但二人友情笃深,成为莫逆之交。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人同时考中举人,窦晟第一名(解元),钱沣第四十三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人赴京赶考,钱沣考中进士,窦晟却落地未中,到建水任教谕。钱沣出生贫寒,刚到京任官时,手头拮据,曾多次写信向窦晟请求帮助。钱沣在信中说:“今乃为计甚急,情知廉俸必无嬴馀,但无奈何,仰求为沣转措百金,即于岁内容至,不一二年,荣擢入觐,沣当谨备以充行李,决不食言。”窦晟自己十分节俭,对钱沣却慷慨解囊相助。钱沣在京做官多年,二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互相勉励。

  他遵从祖训,端正自身,教育家人继承先辈酷爱读书的志向。自己对经学、理学和《家礼》《四礼》《四礼翼》《吕子呻吟语》等书,尤爱阅读,常说:“人生只是道德品行、文章学术这两件事。”告老回乡后,家族中许多子侄都是他亲自教育。在他的熏陶影响下,子孙恪守祖训、传承家风、崇尚读书,均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步入仕途。儿子窦欲峻任过知府、盐法道、海防兵备驿政道,为官四十余年,因积劳成疾,73岁病逝于任职期间。长孙窦塾是清道光十一年辛卯科23 名举人,官至江苏候补知县;二孙窦垿道光四年(1824年)考中举人第一名(解元),是道光已丑(1829年)进士,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曾孙窦榘曾光绪丙子科第8名举人,官至广西知府。曾孙窦扬曾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选拔贡生,官至四川营山县知县。窦氏家族在当时成了“滇东望族”。

  今天,走进淑基村任何一家窦姓人家,供桌两侧都有一副醒目的对联:“守祖宗义方教泽;愿子孙世代书香。”这幅对联就是窦晟根据父亲的教诲,为教育子孙后代撰写的。后来凡淑基窦氏族人都把这副对联作为神联,恭恭敬敬悬挂于供桌两侧,以此教育后人勿忘先祖,勤勉读书。此后,窦氏后人无论贫富,不分男女,皆形成识字读书的良好风尚。

  窦晟告老回乡二十余年仍笔耕不辍,时常用古训为勉。他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丰。十七岁便著有《攘斥佛老浅说》《田家四时志》;中年著有《芸余草》,云南省图书馆存有手抄本《自芸斋诗草》一卷;晚年著有《庸草》等著作,现存省图书馆。他晚年撰写的《缠足论》《地理说》《守节论》等文章,语言犀利,对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抨击。据说,窦晟之后的窦氏女性都没有裹脚。

  嘉庆十三年(1808年),八十六岁的窦晟在淑基与世长辞。窦晟因治政有功,贤能廉洁,经道光皇帝恩准,入罗平州(淑基原属罗平)乡贤祠享受祭祀,事迹载入《国朝一统志曲靖府人物》。

  窦晟为官治政的史迹被永远载入史册,在悠悠岁月中熠熠生辉,师宗人民会永远记住他:窦晟(1724—1808年),男,汉族,字方升,号曙斋,别号芸夫,又号柳庸,师宗县竹基淑基村人。

  参考资料:

  1.《师宗历史名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师宗县委员会编 师宗县永能印务有限公司印制 2017年12月.

  2.《窦氏族谱》承恩堂藏版 咸丰葵丑年刊 2000年续修版 2012年翻印.

  3.《师宗县志》师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7月第一版.

  4.《钱南园诗文集校注》 余嘉华主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一版.

  5.《自芸斋书稿》 2013年翻印.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250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