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导读:在近日热播的《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朱棣在临死前,他将“黑衣宰相”姚广孝生前写给他预言大明“百年三巨变”的折子转给了朱瞻基,并要求朱瞻基起誓,以后决不能沾朱家人的血
网友提问:
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优质回答:
在近日热播的《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朱棣在临死前,他将“黑衣宰相”姚广孝生前写给他预言大明“百年三巨变”的折子转给了朱瞻基,并要求朱瞻基起誓,以后决不能沾朱家人的血,而且要求传给儿孙,同样发下毒誓。如果不看剧中对干支年份的预言,单从姚广孝推演的大明命数三巨变内容来看,它应该是对应了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这三大事件。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要弄清姚广孝推演的关于大明命数的“三巨变”事件,我们严格遵循《大明风华》原剧中姚广孝在给朱棣的诏书中的干支时间,是基本对不上自朱棣开始后的百余年内发生的相应大事,倒是单从后面文字来看,却基本是可以诠释明白的。至于其中原因,我也不得而知,只能猜想也许是编剧有出入,或者在明朝干支的算法和我们今天有着某种情况的不一样。不过这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如下我们还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给大家讲讲今天的话题。
预言一: 辛丑年一变: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按年份堪对:辛丑年,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
在朱棣后的百年内,能称得上“辛丑年”的,也只有1421年这一年。那在这一年,大明王朝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呢?
这一年,朱棣改以前的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标志着朱棣迁都大政的基本完工。当然,这一年对大明王朝来说,正式以北京为京师,也算大事一件。
按事件堪对: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如果单纯按事件对应来讲:“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这句话对应的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事件。
朱元璋还在位时,太子朱标突然亡故,因此皇位的继承权落到了朱元璋之孙,朱标次子朱允炆身上,史称建文帝。而建文帝在上任后,为了巩固手中的皇权,于是急急忙忙实行了一番削藩政策,而这一操之过急的做法,直接触动了朱棣的利益,朱棣为了自保,并在“黑衣宰相”姚广孝“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的劝说下最终发动了“靖难之役”,推倒建文帝,自己登基作了皇帝,是为明成祖。
预言一的勘正: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间段是在建文帝元年的1399年到建文四年的1402年这段时间,而其中,年份带辛字的也只有“辛巳年”的1401年。因此我猜测,如果真的是剧本勘误的原因,那么预言一的正确版本应该是:
辛巳年一变: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预言二: 庚寅年一变: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按年份堪对:庚寅年,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
在朱棣后的百年内,能称得上“庚寅年”的,也只有1470年这一年。那在这一年,大明王朝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呢?
这一年,在大明的历史上,如果非要按个事件出来,恐怕只能算做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的降世了。除此之外,别无他事。显然这个年份是有问题的。
按事件堪对: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如果单纯按事件对应来讲:“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这句话对应的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事件。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屡次侵犯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的怂恿下,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决战于明朝边境。然而由于瓦剌准备充分,后明英宗于土木堡兵败被俘。这时候,于谦等大臣出于稳定大明局势的考虑,私立明英宗同父异母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史称明代宗。次年,(1950年)改年号为景泰。原本瓦剌俘获明英宗可以作为对明朝要挟的交换条件,结果没想到明朝新帝上任这么快,因此对瓦剌来讲,明英宗也失去了真正的利用价值,为了不得罪明朝,明英宗被瓦剌释放,打从他回朝后也就只能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了。另外,朱祁钰为了防止明英宗的复辟,并将其软禁在宫中,交由锦衣卫严加看管,吃饭的食物也只能从小洞递入。这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事件。
预言二的勘正:
“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在1449年,而明代宗朱祁钰正式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则是从1950年正式开始,而1950年的干支纪年刚好有个“庚”字,是为“庚午年”。因此我猜测,如果真的是剧本勘误的原因,那么预言二的正确版本应该是:
庚午年一变: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预言三: 甲午年一变: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按年份堪对:甲午年,公元1474年(成化十年)
在朱棣后的百年内,能称得上“甲午年”的,也只有1474年这一年。那在这一年,大明王朝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呢?
这一年,在大明的历史上,也确实更加难以找出什么可以称作大事的大事,如果非要找,凑一下,那就是“灵武明长城建成”。但这真还扯不到什么明朝“百年三巨变”的重大政治预言上来。可见,电视剧里“甲午年一变”这句异议也是十分的大。
按事件堪对: 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如果单纯按事件对应来讲:“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这句话对应的应该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事件。
朱祁镇自从被瓦剌放回之后,朱祁钰并没有将皇位还给朱祁镇的一丝想法,而且常常想尽办法防止朱祁镇复辟,之后朱祁镇在幽禁中当了九年的太上皇。直到九年以后,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为首的一干人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帮助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又重新坐回了皇位。
预言三的勘正:
“夺门之变”发生的历史时间是在景泰八年的1457年,而这一年在干支纪年法属于“丁丑年”。如果按照此事件来推测的话,那么预言三的正确版本应该是:
丁丑年一变: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结语综上来看,《大明风华》中姚广孝生前写给朱棣预言大明“百年三巨变”的折子内容所对应“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这三大事件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在时间上确实值得商榷。
如若不然,按照《大明风华》影视中的版本,首先在时间问题上真让人有些怀疑这个预言折子的历史真实性!无非只能当作看小说就此一乐而已。我想就算这事是真的,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也不可能在推演的时候将事情推算准了,而却偏偏将时间给弄马虎了。除非,明朝那会的干支纪年真的和我们今天的太不一样。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元朝末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开始为了能够吃饱饭加入了反元义军,所谓金子在那里都会发光的,朱元璋投身行伍之后好运气接连不断,最终朱元璋在众多文臣谋士的帮助一举夺得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可是后来朱元璋因为朱标病逝,皇太孙朱允炆赢弱之下大肆处死了很多开国功臣,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朱允炆登基为帝之后没有了开国功臣的威胁,其把目光定向了各位藩王,由于朱允炆急于削藩致使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并且夺取了天下。朱棣以燕王之身发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那就是被人称作黑袍妖僧姚广孝的辅佐,就如同朱元璋夺取天下有刘伯温辅佐一样。
姚广孝和刘伯温类似也是一个见多识广能掐会算的谋士,在一些艺术作品中的姚广孝被改成了一位预言家,艺术作品中姚广孝有三大预言皆一一展现在历史之中。第一个预言是“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与陛下”,第二个预言为“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第三个预言乃是“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第一个预言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帝,朱允炆命中注定无法驾驭整个天下,真正能得天下的乃是陛下,这里的陛下指的就是燕王朱棣。编剧杜撰这个预言显然是为了把朱棣靖难之役写成顺应天命,杜撰这个预言看似能展现出姚广孝能预测未来,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却不尽然。朱标病逝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不然也不会让朱允炆继承朱元璋的皇帝之位,另外颠覆江山与朱棣并没有叙述出来朱棣靖难是顺应天命,反而让人感觉姚广孝只不过是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所找的借口而已。
第二个预言根据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知道是指皇室之中要有玄黄之争,也就说朱棣成为皇帝之后其两个子嗣会因为皇位争夺得不可开交,并且两人势均力敌争夺之下必有血光之灾,最后朱棣第二子朱高熙被朱瞻基杀死于宫内。这个预言看似也合情合理,可是当时朱棣长子朱高炽天性仁厚,朱棣并不喜欢这位长子,其二子朱高熙跟朱棣相似自然也会学习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谋反。朱高熙与朱高炽争夺皇位于情于理不合,肯定以败局收场,编剧杜撰的姚广孝第二个预言也同样无法展现出姚广孝的神机妙算,只能说姚广孝是一位善于观察局势,洞察人心的智者。
第三个预言说的是明朝英宗和代宗之间的纠葛,朱祁镇被瓦拉所抓获,代宗继承了其皇位,瓦拉见到明朝并没有太过看重这位被俘皇帝,于是就把朱祁镇放回去让两兄弟争夺皇位去了,经过几年的局势变革,最终朱祁镇重新夺回了地位。编剧杜撰这个预言可能是想展现姚广孝在剧中的地位,以一位神机妙算的谋士身份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可是正史中的姚广孝远没有这么神奇。
正史中的姚广孝帮助朱棣策划靖难之役不为金钱也不为名望,在朱棣登基为帝之后依然做一个世外高人,很多人认为姚广孝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个人认为姚广孝还是为了流芳百世。
通过姚广孝的人生点滴我们也能感觉到姚广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医学世家却心里想着建功立业,其实我们想想也对,继承医学那怕医术在精湛也无法青史留名,而帮助朱棣建功立业却能流芳百世。
可以说姚广孝看似无欲无求其实就是为了追求身后之名也,参道修佛数年姚广孝依然逃脱不了凡尘俗世。
其他网友观点
导语:
姚广孝这个和尚不简单,没有他的支持,朱棣压根就没有决心跟朱允炆翻脸。事成之后,姚广孝什么都不要,依旧想着回庙里做和尚。可手里平白无故沾染那么多鲜血,再回去做和尚可能吗?佛祖也不会收你了。
在朱棣的一番劝说下,姚广孝以一种特别的身份入朝。每次上朝他都是穿着一身的黑袍,所以大家也会称它为黑袍宰相。这个人的神秘感不亚于刘伯温、诸葛亮,关键他还啥都不图,你不得不服气。那么他到底预言了什么呢?
01所谓三个预言,那是后人瞎编乱造的。很可惜的是,我不相信预言,我奉劝大家也不要相信什么预言。预言一般指的都是大局势的变化,我们小老百姓也管不了那么多。想要逆天改变,那就自己努力,这是唯一的途径。
至于编剧故作高深,提到的这三个预言,我们可以简单来了解一下。
第一个就是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这讲的什么玩意儿呢?说老实话,有点像卦象,但是却又叙述了一个具体事件。其实意图很简单,那就是姚广孝让朱棣造反,朱标已经死了,朱允炆守不住天下,天下肯定是朱棣的。第二个是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这也是半个卦象半个叙述,讲的就是朱高炽和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之间夺嫡的斗争,这仨兄弟都是朱棣的儿子。他们内斗必然会导致有死伤。很可惜的是朱高炽没有杀了他的俩兄弟,所以姚广孝失策了。第三个是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这里提到的故事应该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之间的纠葛。明英宗被瓦剌抓走以后,明代宗登基。一年后朱祁镇被放回来,却被朱祁钰囚禁了整整7年。朱祁镇在第7年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朱祁钰在一个月后,不明不白地死去。如果光看卦象,我们什么都不会理解,因为这玩意儿实在是太玄乎了,普通人理解不来,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卦象之外,作者还给特地加了一个特定的描述,这么一来,这个语言简直就成了神预言了,可惜并不是真的。
02姚广孝真正的预言倒是有点意思。这么来说大家一定很失望,这么神秘的一位和尚,居然没有一些特异功能,这不符合古人传奇的色彩啊。
大家放心,这里给大家加个餐。其实姚广孝还是有很神秘的地方的。当年朱棣在选取墓葬地区的时候,选中了现在的明十三地区。
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明史》
朱棣就问姚广孝,这里可以埋葬多少龙子龙孙。姚广孝只说了四个字:万子重孙。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万子重孙,那就是千秋万代的子孙都会埋葬在这里,那朱棣当然非常高兴。
不过很可惜的是,姚广孝如果当真有神通的话,这里就不仅仅是一个拍马屁的话了。所谓万子重孙,其实指的是万历皇帝的第二个孙子。
万历皇帝有俩孙子是做皇帝的,一个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他做了几年木匠活就一命呜呼了,唯一的儿子在天启大地震的时候被砸死了。所以只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朱由检。
而朱由检虽然不是朱常洛的嫡子,却是最合适的继承人。而大明王朝恰好是灭亡在了朱由检手里,他恰好就是万历皇帝的第二个孙子。
这种解释的确有些牵强,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相信什么预言的原因。重孙在哪儿的解释是第二个孙子呢?难道不是孙子的儿子吗?这绝对是后世牵强附会的。人家姚广孝就是想好好拍个马屁,后人却引出这么多幺蛾子来。
03姚广孝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其实我们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任何神秘的事件,都能够从中找到相应的规律。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有规律的世界,聪明人只是比普通人更加懂得生存的规律罢了。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
姚广孝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初朱棣不敢造反,认为天下民心都在朱允炆那里,因为朱允炆是太祖皇帝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
况且朱棣自己的实力比较弱小,并没有决心跟朱允炆一战。可这个时候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他姚广孝是什么人啊?那是一个代表佛祖的和尚,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高人,更是一个聪明人。这样一个高人说了朱棣代表天道,那本身就是给朱棣谋反增加筹码。
这件事可能就是姚广孝自己策划的,朱棣本人也不清楚其中玄机。朱棣认为姚广孝这样的高人都这么说了,看来自己真的可以夺取天下。所以就充满了信心。而朱棣身边的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每天看着姚广孝神神秘秘,什么都不要,看来真的是上天派来帮助朱棣的。所以他们对朱棣就更加有信心了。至于朱允炆那边的敌对力量,在风闻姚广孝的神秘之后,再听说了这句朱棣代表天道的话,自己的脚跟就站不稳了,他们就会失去信心,认为老天是向着朱棣的。你看看,只要姚广孝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神秘会预言的神算子,那么朱棣集团就可以得到这么多好处,那姚广孝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总结:姚广孝一辈子到底图个啥?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的目的。尤其是聪明人,他不会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没有目的性的事情上。
可问题是姚广孝看起来真的是什么目的都没有。帮助朱棣打下了天下,姚广孝一不要官位,二不要封赏,三不要美女,他真的是无欲无求的感觉。
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明史》
每天上朝就穿上朝服,退朝了就穿上僧服回寺庙里睡觉。朱棣赏赐的宅院美女金银珠宝,他统统都表示拒绝。
这样一个人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那么你认为他图什么呢?把一个地方诸侯王一路辅佐成为大明天子,最后自己什么都不要,他到底在图什么?
我个人认为他图一个心安理得。他满腹经纶却只能在佛堂念经,胸中有韬略却只能化缘礼佛。这不是他想要的,躁动的心不允许他这么做。
所以姚广孝必须要想办法把自己这一身的本事都使出来,这才能得一个内心的安宁。他是绝顶聪明之人,早就参透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哲理,所以蜗角虚名他是不会贪图的,如果真正贪图一样东西,我认为就是这个心安理得了。
参考资料:《明史》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324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