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鸭舌(小吃串起共富链,随毛里求斯小姐姐品读温州鸭舌)
导读:在这一系列视频中,鸭舌这个主题是最不好操作的。对外国受众来说,缙云烧饼“对标”意大利披萨,金华火腿“对标”西班牙火腿,都是非常自然且水到渠成的对比。 然而温州鸭
在这一系列视频中,鸭舌这个主题是最不好操作的。对外国受众来说,缙云烧饼“对标”意大利披萨,金华火腿“对标”西班牙火腿,都是非常自然且水到渠成的对比。
然而温州鸭舌,虽然很有特色,也带动了地方共富,但它的国际美食对标物是什么呢?
鸭舌是国外观众很陌生的食材,而且是禽类不常被食用的器官,如何介绍它才易于外国人接受?我们急需找到一种同为动物脏器,并被广泛接受的食品。
猪肝?太中国了。牛肚?虽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牛肚面包很好吃,但依然属于小众食物。牛舌?日式烧烤里的美味,但尚难走出亚洲的饮食文化圈子。
“有了!我们想到一种可以和鸭舌对应的西方菜肴——鹅肝。”微信群里CNC编辑的一句话,瞬间点醒了大家。
可不是吗,鸭对鹅,都是禽类;舌对肝,都是脏器。真是如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似的般配。
视频的主旨是舌尖上的共富。如何从比小拇指还迷你的一根鸭舌,上升到共富这么宏大的概念呢?在了解了温州鸭舌产业的发展后,这个问题的解决比我们想得简单一些。
不像据传有超过600年历史的缙云烧饼,也不像古已有之的火腿腌制手艺,鸭舌走上温州百姓的餐桌是一件“很晚”的事情,是规模化养殖和精细化农副产品加工发展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养鸭以后,温州的副食加工业崛起,鸭舌才逐渐被发掘,直到今天成了名菜。
而温州鸭舌从家庭餐桌,到卤味作坊,再到流水线生产的生产工艺发展,也暗合了中国近几十年经济发展以及迈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
采访中,不论是夫妻店店主还是鸭舌生产工厂里的工人,在口罩的遮挡和平实语言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笑意荡漾。一位工厂女工告诉我,自己一个月收入能达八九千元,生产旺季能拿到一万多元。
这个数字,在当地一点不低,然而仅仅这一家企业,就提供了430个就业岗位,还吸纳了上下游产业近1000人工作。每一个岗位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可能有耄耋老人,也可能有年幼孩童。这一家乡镇企业,让上千人有一份体面的收入,上千个家庭有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而整个产业又能带动多少上下游就业机会?这不正是共同富裕的要义所在吗?
据统计,温州卤鸭舌的年产量为1.2万吨,占全国消费量的40%。我们要顺着一根鸭舌,管窥这组数字背后的庞大产业和共富事业。
鸭舌这一集有一个有趣的设计。和前两条视频不同,作为中国记者的我,是被毛里求斯人苏玛带领着体验温州鸭舌的。苏玛已在中国生活13年,现在是温州一家医院的医生。拍摄时,我不禁心想,从外表上我比她更像中国人,而镜头里,她看起来比我更像一个温州人。
在拍摄的前一天,苏玛刚值了一个“大夜班”。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她是在医院值班,直到她说自己值班的地点是在高速公路口,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在做防疫志愿者。这份志愿者工作,她从2020年初疫情刚暴发时就开始做了。而当天结束拍摄后,她还要再去高速公路口值夜班,协助防疫工作,着实令人动容。
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采访鸭舌生产车间负责人时,他先介绍了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延长存放时间,末了,他口出金句:“温州人遍布世界,我们的产品随着温州人走向世界。”
这句话余味深长。回味这句话,我深受触动:远在异国他乡时,最想念的,不正是家乡的味道吗?温州人敢拼敢闯,在全世界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而温州鸭舌陪伴温州人走遍世界,不知在多少个想念家乡的夜里,成为遍布全球的温州游子嘴上、心里的一味乡愁。这一个个“中国味”的背后,不也是一颗颗跳动的“中国心”吗?(记者林光耀)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jkys/4615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