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q13(现有防控措施能否应对奥密克戎BA.4和BA.5?最新问答速看)
导读:【最新研判】 Q1.我国当前的疫情形势如何?疫情重点地区该如何科学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7月份以来,全国的疫情总体上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近
【最新研判】
Q1.我国当前的疫情形势如何?疫情重点地区该如何科学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7月份以来,全国的疫情总体上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近期少数地区疫情有所反弹,呈现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态势,单日报告的本土感染者数有所增加。近一周,疫情波及21个省份78个地市,其中7个省份报告的感染者数超过百例。甘肃兰州、广西北海、河南驻马店疫情仍然处于进展阶段,社会面传播风险较大。总体上,各地在发生本土疫情后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影响较为局限,各地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和效率已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是,全球疫情出现反弹,暑期国内人员流动量加大,各地发生本土疫情的风险有所增加,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地要继续严格按照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有关要求,坚持科学、精准、高效的防控原则,全链条落实好外防输入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常态化防控情况下疫情监测的敏感性。发生疫情后,措施要坚决果断,坚持以快制快,力争用最短时间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疫情。
【病毒研究】
Q2.现在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4和BA.5亚分支有很多说法,它的传播力和致病力究竟如何?我们现有的防控措施是否能够有效应对这类变异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BA.4、BA.5亚分支的传播力相较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略有增加,主要表现为:1.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研究发现病毒的较高的再生指数(R0);2.一些国家和地区BA.4、BA.5亚分支已经成为流行的优势毒株;3.过去5周,在欧洲、北美出现了感染数量的增加。
BA.4、BA.5亚分支的致病力总体上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相似,但在老年人群中快速传播已经出现了重症病例,在欧洲12个国家近期的住院率和ICU使用率都有所增加。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研究显示BA.4、BA.5亚分支引起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将有所增高。
虽然BA.4、BA.5亚分支的传播力有所增强,但仍然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没有证据显示现有的NPI(非药物干预)措施将失效。我国现有的防控措施仍能有效的应对。
Q3.变异株长期的变异趋势是什么?会永续不断地变异下去吗?为什么奥密克戎这一类变异株的可塑性这么强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病毒变异,特别是RNA病毒的变异是病毒生存的基本特征,当病毒宿主(人群)通过自然感染、疫苗接种等对某种毒株产生了一定的群体免疫后,病毒就会通过变异,以部分突破存在的免疫屏障,从而得以繁殖,这也是许多病毒性传染病常常呈现出周期性发病增加的原因之一。新冠病毒的确是一种“聪明”、“狡猾”的病毒,在短短的2年半内出现了多个变异株,形成了多个流行高峰。
董小平表示,关于新冠病毒的变异,大部分学者认为将长期存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应该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异株,因此对于新的变异株的监测,对于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力的影响,将是我们长期的关注重点。
Q4.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亚分支,公众应该如何做好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亚分支对我们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要注重其增强的传播力和较大规模暴发产生的重症/危重症病例,特别是在高危人群。及时发现、有效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不必过度解读和恐慌,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现有的疫苗和非药物防控措施仍然非常有效。
对于个人防护,一是尽可能完成疫苗的基础和加强接种,特别是老年人和基础病病人,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严重临床后果。二是一如既往,坚持做好常规的个人防护。
【防控方案】
Q5.第九版防控方案主要是对风险人员的管理,封管控区的划分以及疫情监测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做这些调整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在第九版防控方案中,一是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期限和方式。二是统一封控管控区域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明确了管控措施。三是完善疫情监测要求,加密风险人群核酸检测频次,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的策略。
进行这些修订主要是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基于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国本土疫情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疫情波及的地区和范围比较广,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断加大,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二是基于病毒变异的特点。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行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短,病毒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增强,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三是基于前期试点工作的结果和疫情防控实战的经验总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4-5月份,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入境城市开展了为期4周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工作。同时吸收借鉴了各地防控工作的实践和疫情处置经验。
Q6.在第九版的防控方案中,对高风险区的划定和不同风险区域的管控措施是做出了调整,调整具体包括哪些措施?能不能有效防范疫情外溢的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在以往防控工作中,对于有本土疫情发生地需要划定高中低风险区,便于其他地区及时对可能流入的风险人员进行排查;同时还需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便于快速处置本地疫情传播。为进一步简化疫情防控实际操作,解决两套风险区域划定工作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第九版防控方案对两套风险区域划定标准进行整合,对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对应,统一使用高中低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
王丽萍介绍,高中低风险区的划分是在发生疫情的县(市、区、旗)内划分。没有疫情发生的县(市、区、旗)全域实行常态化防控措施。对于跨区域外溢的高风险区人员,流入地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跨区域溢出的中风险区人员,采取7天居家医学观察。跨区域外出的低风险区域人员,不需要采取隔离管控措施,但要求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个人健康监测。
Q7.第九版防控方案其中一个变化,就是优化调整了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这一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为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2022年4-5月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全国选取7个入境城市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核心内容是观察和印证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封控区和管控区内人员、闭环管理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等四类风险人员的阳性检出情况和转阳时间特征。
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绝大部分感染者都能在7天内检出。那么,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将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医学观察”,这样的调整是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特点对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不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是精准防控的体现。
Q8.为什么说第九版防控方案的一些调整不是放松防控,而是对防控工作的优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第九版防控方案是对防控措施的优化,决不是放松防控。
贺青华表示,第九版防控方案是根据病毒变异后的潜伏期缩短的特点,相应地减少了对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在保障疫情防控效果的前提下,优化了集中隔离资源的使用,降低了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贺青华表示,相应加密了风险人员的核酸检测频次,有利于尽早发现感染者,并及早启动处置工作。所以说,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关键体现在:一是把该管住的重点管住、二是把该落实的措施落实到位、三是把该取消的坚决取消。所以,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要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Q9.第九版防控方案中有一条内容,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第九版防控方案中核酸检测策略,明确了不同情景和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明确了发生疫情后和常态化防控下的区域核酸检测策略。疫情发生后,如经流调研判满足以下条件:感染来源明确;传播链清晰;未发生社区传播,无需对发生疫情的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重点对风险区域和有时空交集的人员开展核酸筛查。如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需启动区域全员核酸检测,方案中具体明晰了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农村地区开展区域核酸检测范围、检测策略和终止条件。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以快速流调为手段,以区域人群感染风险综合研判为基础的科学精准防控理念,对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做,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Q10.第九版防控方案中低风险的定义跟之前有了一定的变化,新版方案中低风险地区指的是什么?
第九版防控方案中,低风险区是指中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相对于高中风险区的风险低,但是相对于没有疫情的县(市、区、旗)有一定风险。没有疫情发生的县(市、区、旗)全域实行常态化防控措施。
低风险区域人员离开所在的地区或城市,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这里提醒低风险区人员进行跨区域流动时,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时向所居住社区或酒店主动进行报备,按要求完成三天两检,参与配合做好疫情防控,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Q11.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强的特点,新版的防控方案在更早发现疫情方面有哪些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介绍,新版防控方案中按照点与面结合、症状监测与核酸检测结合、传染病监测系统与其他部门监测系统结合的原则,开展人、物、环境等多渠道监测预警,包括(1)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监测、(2)风险职业人群监测、(3)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监测、(4)社区管理人群监测、(5)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监测、(6)进口物品及环境监测、(7)药品监测、(8)病毒基因变异监测。这8大类监测体系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基于我们自2020年以来在新冠防控的具体实际工作和实践中总结、凝聚而成,操作性强。
董小平介绍,可以看到,这些多渠道监测既有针对尚未出现疫情时(常态化),如医疗机构就诊人员、风险职业人群、进口物品及环境、药品监测,也有涵盖疫情出现时的重点监测,如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社区管理人群、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同时关注新变异株的监测和溯源,如病毒基因变异。
董小平表示,在新版防控方案中对包括风险职业人群监测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增加了药品监测,同时强调了各级联防联控机制开展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预警响应建议。在病毒检测筛查方面,增加了抗原检测作为补充等等。这些策略、技术综合性的使用将会大大增加我们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能力。
【疫苗接种】
Q12.国家正在推动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亚分支疫苗的研发,现有的疫苗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否仍旧有效?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我国自新冠疫情以来一直积极推动疫苗的研发和使用,不仅仅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以往出现包括Alpha,Delta变异株时就已布置规划了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后,已经有多个团队、多条研发途径开展相应工作,取得了进展,但大规模的临床(III期)研究还需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是否需要以新的突变株替代现有疫苗接种的类型、剂次、策略等等还需要科学的评估。
大量的国际、国内的真实世界研究证实,现行批准使用的疫苗,无论哪种类型,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1, BA.2)引起的住院、肺炎、重症/危重症、死亡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加强接种可有效提高疫苗保护效率。虽然国内外一些体外研究发现BA.4和BA.5具有明显的免疫逃逸现象,体外的病毒的中和能力降低,但真实世界的疫苗保护效力是否出现显著降低还无具体数据。以往的Delta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BA.1, BA.2)在体外研究时也呈现中和能力下降,但真实世界使用时仍显示出良好的住院、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保护能力,因此国内外专家认为现行的疫苗接种仍然有效,对于老年人群、具有基础病的人群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接种仍然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Q13.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进展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截至7月20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总数是34亿1514.6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亿9816.1万人,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6438.5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2.08%和89.6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亿9734.6万人,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4343.4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到2亿3616.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人数2亿2311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9.45%和84.5%。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是1亿7477.3万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和老年人接种工作。
资料来源:7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编辑 常江
校对 李立军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jkys/4566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